護士針刺傷的防護和控制
【關鍵詞】 護士針刺傷
針刺傷是指一種由醫療利器如注射器針頭、縫針、各種穿刺針、手術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傷害,造成皮膚深部足以使受傷者出血的皮膚損傷。而污染的針頭刺傷是醫院內傳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徑。因此,預防和控制由針刺傷感染引起的血源性傳染性疾病,應引起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
1 臨床資料
據我院2005年1~11月上報的針刺傷統計結果顯示:全院員工發生針刺傷84例,其中護士58例,醫生21例,醫療技術人員1例,工人4例。顯而易見,最容易受針頭刺傷的人群是護士,其次是醫生,另一不可忽視的群體是工人。
2 預防措施
2.1 改變護士的不安全行為,養成規范操作的習慣 在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操作時要戴手套;盡可能使用帶有安全性能的靜脈注射裝置;給不配合病人使用銳器時,應有助手協助;操作中始終保持警惕,避免與他人交談;禁止雙手回套針帽;禁止用手分離污染過的針頭和注射器;禁止直接傳遞銳器和手持裸露的銳器指向他人。
2.2 改善工作條件,創建安全的醫療環境 在工作繁忙或搶救病人時注意忙而不亂,相互配合,不違反操作規程,能大大減少針刺傷的發生。使用具有安全裝置的醫療護理用品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輸液器、安全型留置針、無針連接系統等。提供隨手可得的符合國際標準的銳器收集器。
2.3 規范醫療廢品的處理 整理用物和處理使用過的針頭過程中,使用過的針頭尚未放入銳器盒,是發生污染針頭刺傷的高危環節[1],為避免針刺傷的發生,護士應立即處理使用過的裸露針頭,必要時將銳器盒攜帶至病人床旁,以便操作者在使用后及時處理針頭。銳器收集器只裝2/3滿即停止使用,以減少刺傷的機會。
2.4 建立醫院職業暴露報告系統 醫院保健科應協調醫院感染科建立職業暴露報告系統,以便醫護人員在針刺傷意外發生后能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同時有關部門應定時分析和報告事件的發生率及預防措施,對醫護人員進行再教育,提高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1]。
3 針頭刺傷后的處理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被HIV陽性病人使用的針刺傷后獲得HIV的可能性是0.2%~0.4%;針刺傷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針刺傷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6.0%;如果有事件發生,醫務人員要有全面預防的概念。(1)迅速擠壓針刺點,使之出血。(2)用肥皂和溫水徹底沖洗針刺部位。(3)刺傷后及時告訴上級領導或直接領導。(4)聯系職業保健機構,尋求及時治療,如果超過了幾小時,則應去A&E。(5)取得原病人的血標本[2]。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即便員工報告有針刺傷,由于他們自我感覺良好,通常也未進行隨后的治療;關注的職責應延伸到醫護人員之外,包括臨時員工[2];改變落后的操作方式;幫助被刺傷的員工而非責備,給他們時間去參加A&E、職業保健及安排隨訪等工作還需我們去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An nB Williams, Warren Phipps,何國平,等.工作中針刺傷現狀及預防對策.實用預防醫學,2002,9(6):2.
2 王永明,麻超,程顯山.針刺損傷.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1):71.
作者單位: 310016 浙江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