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過對我院門診護理人員針刺傷發生的環節、原因、發生率,護理人員的重視程度等方面的調查,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減少護理人員針刺傷的發生。方法:回顧性調查分析30名護理人員針刺傷情況。結果:被調查的30名護士均有不同頻次針刺傷的發生,發生率為81.9%。結論:制定規范的操作防護流程,強化培訓,增強護理人員職業防護意識,改進廢棄的一次性醫療用品管理方法和盡快采用防刺性護理用具,以降低職業風險。
關鍵詞 護理人員 針刺傷 操作環節職業防護
資料與方法
對我院30名門診護理人員自2005~2007年針刺傷發生的相關情況采用回顧性調查。
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現場指導護理人員填寫。主要內容為護理人員自2005~2007年期間在護理操作過程中被針刺傷的相關問題。包括被針刺傷時的操作環節:①在收集廢棄一次性醫療用品時(收廢棄針)。②在毀形、浸泡使用后的針頭時(毀形浸泡)。③在取下注射器或輸液器上的針頭時(取下針頭)。④用雙手將針頭重新套入針帽時(重套針帽)。⑤在拔針時(拔針時)。⑥在吸取藥液、配藥加藥時。⑦實際被刺次數。其次了解護士在被刺傷后對傷口的處理措施。調查護士對有效避免尖銳物刺傷方法的態度(1=希望了解,2=說不清楚,3=不需要了解)。共發放問卷32份, 回收有效問卷30份, 有效回收率93.3%。
結 果
2005~2007年門診護理人員針刺傷發生152次,其中,收廢棄針時31人次被刺傷,毀形、浸泡針頭時19人次被刺傷,取下針頭時18人次被刺傷,重套針帽時15人次被刺傷,拔針時25人次被刺傷,加藥時27人次被刺傷,針頭處理所致刺傷合計108人(70.3%),處理針頭時被針刺傷是針刺傷發生的主要原因。
絕大多數護理人員在被針刺傷的當時均采取了一般的消毒措施。采取預防血源性感染措施情況為:查血(肝功能、乙肝三項)者3人(10%);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者2人(6.6%),未采取措施者有25人(83%)。
討 論
護理人員應提高防護意識:有資料顯示,針刺傷時只需0.004ml含有HBV的血液足以導致受傷者感染HBV,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醫務人員感染血緣性疾病的比例比普通居民高3~6倍,其中主要的危害是HBV、HIV、HCV,護士是接觸患者血液及體液頻率最高的職業,且多為高危性接觸,直接與患者皮膚接觸。
護士長應加強職業防護管理:嚴格管理可大幅度降低護理人員針刺傷的發生率。大多數被針刺傷的護理人員只是采取了一般的消毒措施,絕大多數護理人員未采取預防血源性疾病的預防治療,且防護意識淡薄。因此,護士長應該從自身做起,提高認識水平,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監督及管理,規范防護流程,對發生針刺傷的護理人員及時處理傷口,并進行有關的血液檢查,建立跟蹤制度等。
建議改進一次性廢棄物的處理方法:要求相關部門能研制出防漏、防滲的的銳器收集器皿,防止護理人員在處理廢棄針頭及輸液器時造成傷害,同時醫院加強廢棄物品的管理。
采用先進的防止針刺傷的用具:要求護理研究者盡快研制具有防護功能的注射用具,使注射完成后針頭能自動回縮,或使用無針密閉輸液器,從而使護理人員避免接觸針頭,而使針刺傷能從源頭避免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映蘭,羅貞.護士職業安全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67-68.
2 毛秀英,吳欣娟,于荔梅,等.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中華護理,2003,38(6):422-425.
3 李永芬,張德智,劉建華.針刺傷的分級控制.中國護理管理,2006,6(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