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置入PICC導管的護理體會
【關鍵詞】 腫瘤;PICC;置管術;護理
經外周靜脈插管的中心導管(PICC)
是由周圍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穿刺插管[1],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導管。腫瘤患者需要長期靜脈化療和胃腸外營養,常規的
靜脈穿刺對血管損傷大,易致周圍靜脈炎,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也給護理操作帶來困難。PICC置管減少患者每天穿刺帶來的痛苦,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
量,F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在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共對90例腫瘤患者進行了PICC置管術。均采用德國貝朗公司生產的16 G PICC導管,導管分45 cm、70 cm 兩種。其中男性72例,女性18例。年齡最大86歲,最小20歲,平均年齡53歲。
留置時間最短20 d,最長21個月(2006年6月至今)未拔管。成功率為98%。其中貴要靜脈42例,頭靜脈16例,肘正中靜脈32例。
2 護 理
2.1 置管前護理
2.1.1 患者的評估 了解患者頸部、胸部是否行過大手術,是否有頸部、胸部放療史,是否插過中心靜脈導管,是否有上肢靜脈回流受阻等。評估患者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或頭靜脈條件,選擇局部皮膚完好,粗、直、彈性好血管。
2.1.2 心理護理 置管前對患者及家屬講解化療藥對血管的刺激、損傷,置管的必要性、方法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消除對置管術的恐懼心理,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和配合,并簽署置管同意書。
2.1.3 置管術前準備 囑患者置管前1 d沐浴。置管當日紫外線消毒病室空氣30 min。備PICC導管,PICC穿刺包、利多卡因1支,20 ml注射器1支,5 ml注射器2支,100 ml生理鹽水1瓶,3 M敷料貼、肝素帽、卷尺及消毒物品等。
2.2 置管術中的配合
(1)置管術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有PICC專業技術培訓資格證書的專業護士進行操作。(2)請病房內患者家屬及無關人員離開,減少人員流動,防止感
染。(3)患者取平臥位,手臂外展90°,測量置入導管所需長度。常規消毒皮膚,范圍以穿刺點為中心10~15 cm,鋪無菌巾。取利多卡因2
ml予穿刺部位局部麻醉。行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或頭靜脈穿刺,穿刺針刺入血管后,撤去針心并通過穿刺鞘送入導管至所需的位置,撤除導管內的導絲,抽回
血,確定在血管后用生理鹽水20 ml沖管,導管尾端連接可來福接頭,3M敷料貼進行固定。
2.3 置管術后的護理
(1)置管完畢,需記錄所用導管名稱、置管長度、置管中患者情況、穿刺局部出血情況等。(2)帶患者拍X線片以確定導管位置。(3)置管后對患者進行健康
教育。教會患者觀察并及時反饋信息,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攜帶PICC導管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平時不限制手臂活動,可以進行適當的家務勞動和鍛煉,
但應避免置管側手臂提過重的物品,也不要用此手臂做托舉啞鈴等持重鍛煉[2]。(4)注重導管護理。穿刺后24
h更換3M敷料貼,觀察穿刺點有無紅、腫、痛等不良反應,保持局部干燥。如穿刺點有紅、腫、痛等不適,每日更換3M敷料貼,局部予對癥處理;穿刺局部無
紅、腫、熱、痛等不適則每3日更換3M敷料貼1次,每周更換肝素帽。每日輸液前予生理鹽水10 ml沖管,輸液畢予生理鹽水20
ml封管[3]。治療間歇期每7 d沖洗導管1次及更換3M敷料貼。
3 結 果
我科自開始PICC導管置管新技術后,置管成功率為98%。全科護師以上職稱護士均掌握了穿刺流程及護理操作規程。其穿刺過程直觀輕松,無需體位限制,患者痛苦相對減少,同時也減輕了護理工作量,節省了時間和人力,提高了護理技術水平。
4 討 論
腫瘤患者由于疾病和心理學方面的因素,大多數營養不良,外周淺表靜脈質量普遍較差,而且腫瘤放、化療對血管損傷巨大,致部分患者靜脈穿刺困難。這些需要長
期治療的患者,在靜脈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藥液外滲、外漏及靜脈炎等并發癥。PICC置管操作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時間長。應用PICC置管化療后,因
其導管遠端達上腔靜脈,血管較粗,血流充分,化療藥物通過PICC導管注入血管后迅速被稀釋,從而降低了藥物對血管壁的刺激,避免了藥物引起的外周淺靜脈
炎及滲漏性損傷。減輕患者長期輸液反復穿刺的痛苦,為腫瘤患者提供了一條無痛性治療途徑,同時提高了臨床護士的工作效率,是靜脈治療上又一重大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惠蘭,陳景民.腫瘤護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97.
[2] 邢 紅,賈 云.外周中心靜脈導管(PICC)的臨床護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52.
[3] 李 黎,馬冬萍,柴愛菊.化療病人使用PICC生理鹽水封管的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7):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