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使用及護理[技巧]
目前,全世界約有50多萬血液透析患者,對于血液透析患者來說,健康通暢的血管通道,是其得以有效透析、長期存活的基本條件。如何能長久地使用自體動靜脈內瘺,避免發生內瘺阻塞是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關注的問題,做好內瘺護理尤為重要
1 術前準備護理
1.1 心理護理 護士應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血管造瘺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使之樹立與疾病長期斗爭的信心,從而樂于接受并積極配合治療。
1.2 術前準備 保持造瘺側肢體皮膚清潔和完整,毛發過多應剃去,防止術后感染。禁止在造瘺側肢體進行動靜脈穿刺
2 內瘺形成術后護理
(1)術后因靜脈壓力升高,手部及前臂可有不同程度的腫脹,術側手部應適當抬高,以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并密切觀察末梢血管充盈情況、手指顏色和溫
度。(2)每天檢查血管吻合口是否通暢。血管雜音及內瘺靜脈端血管震顫是內瘺通暢的標志,術后24h密切觀察內瘺搏動情況,用手觸摸有震顫或用聽診器聽診
有血管雜音表示內瘺通暢。(3)術后常規服用抗生素和抗凝藥物。術后4~5天若傷口愈合好,囑患者做適當的握拳運動,促進血液流動,防止血栓形成。(4)
衣袖要寬松,避免吻合口及瘺側手壁受壓,禁忌在動靜脈瘺側手壁輸液、抽血及測量血壓等。
3 動靜脈內瘺使用時的護理
3.1 早期穿刺方法
手術后的瘺管則應在成熟后使用(一般需要4~6周),在緊急的情況下,2~4周也可使用。過早穿刺可能損傷血管內膜,不利于內瘺的長期使用,應盡量在6
周以后使用。開始幾次穿刺時必須仔細摸清血管走向再行穿刺,爭取一次成功。透析結束后,用無菌紗布卷縱行壓迫穿刺點5~15min,再用膠布固定。如應用
彈力繃帶包扎者4h后取下,壓力要適當,以既能止血又能感到血管震顫為好。24h內禁止擦洗穿刺點。
3.2 常規穿刺方法
3.2.1 選擇正確的穿刺點 動脈端穿刺點應距瘺管吻合口2cm以上,防止內膜損傷,引起吻合口血栓形成。靜脈端應避開靜脈瓣,動靜脈穿刺點間距10cm以上,避免低效透析。2次穿刺點之間的距離1~2cm,不宜在同一點反復穿刺。
3.2.2 動靜脈穿刺均采用順穿 順穿有良好的血液流勢,可改善血管壁的彈性,預防血管下沉,減少血液渦流,預防局部動脈瘤的形成,并促進內瘺的成熟[1]。
3.2.3 穿刺失敗后的處理
動脈穿刺失敗后,應立即加壓止血,并在該穿刺點的遠心端進行穿刺(避開血腫)。如在透析中出現血腫,重新穿刺有困難,可將血流量滿意的靜脈改為動脈,與
動脈透析管連接,另選擇下肢靜脈做穿刺與靜脈透析管連接,繼續透析;靜脈穿刺失敗,在該靜脈的近心端或其他周圍靜脈穿刺。萬一穿漏形成血腫后,前24h冷
敷,以后改為熱敷或遠紅外線照射。
3.3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預防內瘺感染 穿刺部位消毒范圍不小于5cm,如發現局部有輕度發紅、硬結,應更換部位,并采取相應的治療及護理措施,局部涂抗生素軟膏或濕熱敷,必要時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
4 患者的自我保護
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潔,透析后應避免穿刺部位接觸水及手臂負荷過重,以免感染與出血。衣袖應寬松,瘺側手臂勿受壓,自我檢測瘺管吻合口是否有震顫,至少2
次/d,發現瘺管處疼痛及震顫消失即來院診治。有血管瘺者可用彈性繃帶加以保護,避免碰撞,導致皮膚破損,引起大出血。
綜上所述,做好內瘺術前、術后護理,特別是在內瘺使用早期采取正確的穿刺方法、壓迫方法及對患者進行內瘺保護的健康宣教都是預防內瘺發生阻塞的重要措施。
作者單位:廣州新海醫院血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