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患者靜脈輸液頭皮針內產生小氣泡的護理與分析
靜脈輸液是臨床最常見的給藥途徑之一,高熱病人靜脈輸液中細輸液管內產生小氣泡,會使患者精神緊張,產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擔。2006年2月,我科1例高熱患者在靜脈輸液時細輸液管中產生小氣泡,經正確處理后,得到滿意效果。現將護理介紹如下。
1 病歷摘要
患者,男,28歲,右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第3天,高熱達41.3℃,持續2天,靜脈輸入抗生素治療。靜脈穿刺前一次排氣成功,輸入1h后,膠布固定在皮膚上的頭皮針(細軟管)內出現大量小氣泡,最長的有0.4cm,及時排除小氣泡,30min后再次出現小氣泡。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患者看到空氣進入體內后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表現出緊張、恐懼。耐心地為其講明少量氣泡[<0.02ml/(kg·min)]進入人體后不會引起其生理紊亂,微量氣泡連續進入人體的致死量為2ml/(kg·min)[1]。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患者方能安心接受治療。
2.2 采取的措施 患者出汗較多,體溫高,采取膠布固定處給予墊上紗布,隔開皮膚與輸液管,然后排除小氣泡。將手臂暴露在棉被外,嚴密觀察。此后無氣泡再出現。
2.3 排氣方法 因為小氣泡位置靠近靜脈穿刺處,在排小氣泡時,將液體瓶低于靜脈穿刺部位,使之回血,將氣泡頂到粗輸液管中,然后將液體瓶掛高,將氣泡向上彈,使氣泡趕入滴壺內。發現問題后嚴密觀察并加強巡視,查看是否仍有小氣泡產生現象,發現后及時處理。
3 討論
水在低溫時比在高溫時能溶解更多的氣體,高熱患者輸液細管接觸皮膚,使藥液局部加溫,藥液中的氣體處于過飽和狀態,氣體不斷緩慢析出,并合并成小氣泡[2]。采取膠布固定處給予墊上紗布,隔開皮膚與輸液管,液體不再處于加熱狀態,而是恒溫,液體內的氣體處于飽和狀態,不易析出,所以不產生小氣泡。藥液局部加溫,易產生小氣泡,建議在臨床靜脈輸液時不要給藥液局部加溫,給高熱患者輸液時,固定頭皮針時要將皮膚與輸液管用紗布或衛生紙隔開。
在排小氣泡時,將液體瓶低于靜脈穿刺部位,使之回血,將氣泡頂到粗輸液管中,然后將液體瓶掛高,將氣泡向上彈,使氣泡趕入滴壺內。該方法減少了臨床用分離頭皮針和輸液管而致的開放靜脈管路帶來的污染機會。
當前由于患者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醫療護理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盡管微量氣泡進入人體不至于造成生理紊亂,但輸液時有空氣進入人體是操作規程所不允許的,有些患者會就此引發醫療糾紛。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及時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正確處理。
輸入空氣即使是微量的也會給患者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造成護患關系緊張,靜脈輸液后要經常巡視患者,查看是否有液體輸完、漏液,小氣泡現象,發現后及時處理。采取措施時要保持沉著、冷靜,迅速排除氣泡,達到穩、準、快、好的效果,并耐心解釋,減輕其心理負擔。
護士在臨床工作中,要掌握一定的生理、病理及基礎護理知識,還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勤思考、想辦法,以更好地減少護患糾紛,為患者提供更優質、安全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Lucas WJ.如何處理空氣栓塞.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1998,6:369-372.
2 韓東萍.輸液過程中氣泡現象的調查分析及對策.天津護理,2002,1(1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