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質量分析與對策
基礎護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病人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是對病人全方位護理的基礎和核心,其質量直接影響病人的診療效果。我們了解基層醫(yī)院基礎護理工作的現狀后,發(fā)現影響其質量的主要因素,并進行了改進,提高了護理質量。
發(fā)現問題
基礎操作不規(guī)范:在操作時,護士為了省時省力,忽略操作細節(jié),違反操作流程,工作較忙時,問題更加突出,表現為無菌操作時不戴口罩、不洗手,不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等。
晨晚間護理不到位:有人認為,晨晚間護理不是必須完成的工作,治療才是必須完成的,把生活護理看成可做可不做的事。
病情觀察不仔細:護士對病人的病情了解程度不夠,觀察病情不仔細,重點不突出,不能預見潛在問題的發(fā)生。
健康教育不具體:有的護士知識面較窄,缺乏系統(tǒng)的繼續(xù)教育,在實施健康教育時表現為內容針對性不強,往往流于形式,病人不了解自我保健及護理知識。
心理護理不落實:護士不能真正與病人建立和諧關系,積極有效地進行交流溝通,心理護理被忽略。
分析原因
重視不夠,有章不循:一些護士的工作觀念沒有轉變,仍停留在被動執(zhí)行醫(yī)囑上,機械地完成注射、輸液等治療性護理,對基礎護理認識不正確,沒有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另一方面,認為基礎護理工作是瑣碎的小事,缺乏良好的慎獨精神。
護
士學習主動性不高,基礎知識不扎實: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認為護士是從屬地位,只要能測體溫、打好針,就能勝任護理工作,對主動提高專業(yè)理論知識、鉆研業(yè)務、
更新知識的需求不強,造成臨床專業(yè)知識不扎實,缺乏評判性思維,病情觀察不及時,重點不突出,健康教育針對性差,效果不佳。
人員不足,護理任務重:隨著護理專業(yè)的發(fā)展,護士的工作職能和范圍不斷擴大,工作內涵得到延伸,而護士編制卻未增加,新業(yè)務、新技術的開展,雙休日、公休假等也無形中導致護理人力絕對或相對不足。
監(jiān)
管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的質量評估體系:雖有較完善的三級護理質量控制體系,也有各項護理質量標準,但基礎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卻不盡人意。原因在于對護士進
行面對面的教育相對較少。每次質控分析會上都是利用護士長會,要求各科加強護理質量教育,對質量的監(jiān)督、檢查工作主要集中在管理者身上,未調動廣大護理人
員的積極性;另外,由于護理工作的重心是以完成治療為主,在護理質量考核中也是以治療為主要內容,對基礎護理的檢查只注意其結果,缺乏對過程的監(jiān)督考核。
因此,只要能達到考核要求,護士可以用各種變通的方法來達到合格,從而使基礎護理中的病情觀察、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等不能真實地反映出來。
受社會環(huán)境等影響:社會上一些人輕視護理工作,造成了護士心理不平衡。
解決方法
加強宣傳教育,提倡奉獻精神:采取多層次、多渠道形式開展職業(yè)素質和道德教育,還可以樹先進、評標兵,在護理人員中產生共鳴,強化護士對基礎護理質量的認識,提高對基礎護理質量內涵的深刻理解。
強化三基訓練:根據護理人員年齡、崗位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注重培養(yǎng)護士嚴謹、周密的科學思維,以及獨立思考和敏銳的解決問題、分析問題能力。
加大質量監(jiān)控力度:加強病區(qū)質量控制小組的職能作用,進一步調動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實行分工負責,認真檢查。另一方面,建立長、短期質量控制計劃,加大對基礎護理質量的管理力度。
合理利用人力資源:在保證臨床一線護士人數基礎上,合理安排班次,推廣彈性排班制,做到按需排班,勞逸結合。另一方面應建立完善后勤支持系統(tǒng),使護士擺脫非專業(yè)性護理工作,保證有更多的時間為病人提供直接護理。
總之,基礎護理是護理專業(yè)特色體現,基礎護理質量是涉及到病人安危的重要工作,只有在保證基礎護理質量的前提下,才能提供能夠滿足病人的需要服務,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才能使護理專業(yè)有更大的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