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護理質量控制標準及評價細則(部分內容)
?谱o理
1、 分管護士做到六知道:病人姓名、診斷、病情、治療、護理、心理需要。
2、 各種引流管2小時擠壓一次或尊醫囑,保持通暢。
3、 尿袋每周更換2次并注明更換日期、時間。
4、 各種刀口引流液每班記錄引流量及性質,引流袋尊醫囑更換并注明更換日期、時間。
5、 藥物過敏標識做到醫囑單、一覽牌、床頭牌、治療單四統一。
6、 分級護理標識做到一覽牌與醫囑相符。
基礎護理
1、 新入院病人當班完成衛生處置(特殊情況24小時內完成)并有記錄。
2、 每周至少更換一次床上物品,污染時隨時更換。
3、 負責護士姓名在病人房間內有公示。
消毒隔離
1、 止血帶用后浸泡消毒并干式存放,盛放止血帶的容器一周消毒一次。
2、 無菌輔料筒每天更換并滅菌。
3、 浸泡、擦拭一般物品用含有效氯500mg/升的消毒液作用30分鐘以上。
4、 浸泡、擦拭被肝炎病毒、結核菌污染的物品用含有效氯2000mg/升消毒液作用60分鐘以上。
5、 各班操作前后用含有效氯500mg/升的消毒液擦拭工作臺及物體表面。
6、 開啟的靜脈輸入液體及抽出的藥液超過2小時不得使用。
7、 沖藥溶媒有開封日期、時間,冰箱保存小于等于24小時。
8、 胰島素冰箱保存,開啟后保存時間小于等于1月。
9、 專人持續使用的一次性氧氣管,每周更換2次。
10、 持續使用的呼吸機管道必須每日消毒,呼吸機濕化器及管道每日更換消毒,用后終末消毒。
11、 吸痰器使用時,先放入含有效氯1000mg/升的消毒液再吸痰,禁忌使用時,可先吸痰,再放入消毒液。
12、 重復使用的吸痰管,使用后放入含有效氯500mg/升的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鐘后沖洗清潔,高壓滅菌。
13、 使用中的吸痰器引流瓶,每班傾倒引流物。
14、 體溫表收回后放在含有效氯500mg/升浸泡30分鐘將體溫表沖洗擦干,干保存。
15、 盛放體溫表的容器每日清潔,每周高壓滅菌一次,消毒液每日更換。
16、 紫外線燈管每半月用95%酒精清潔一次,有記錄。
17、 手術病人床,術前更換床上用品并紫外線消毒。
18、 平車、輪椅、檢查床,每日或用后先消毒后清潔,被體液、血液污染污染時及時消毒處理。
19、 治療室、換藥室每季進行空氣及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細菌監測一次。
20、 ICU每月進行空氣及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細菌監測一次。
護理文書
1、 體溫單手術及請假者不寫時間。
2、 3歲以下小兒只測體溫、體重。
3、 病人如特殊情況必須外出者,須經醫生批準書寫醫囑并記錄在護理記錄單上,患者書寫書面請假單并簽名。
4、 腋溫37.2℃以上者,每日測4次。
5、 凡體溫39℃以上要有降溫標示,體溫驟然上升1.5℃以上或突然下降2.0℃以下,在體溫右上角用紅鉛筆劃復試標號“√”。
6、 3天以內無大便者,根據病情酌情處理并有記錄。
7、 臨時醫囑作廢時用鋼筆在此醫囑后寫“取消”字樣,醫生用紅筆簽全名。
8、 手術后的臨時醫囑單上不劃紅線,長期醫囑單上劃紅線。
9、 出院或轉科時在臨時醫囑單、長期醫囑單上劃紅線。
10、 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單,一般情況至少每2小時記錄一次病情變化。
11、 病情欄內應客觀記錄患者24小時病情變化、護理措施和效果評價。手術病人還應記錄麻醉方式、手術名稱,患者返回病室狀況、傷口、引流等情況。
12、 一般患者護理記錄:入院記錄應有主訴、診斷、入院日期、時間、生命體征、主要陽性體征、護理措施和效果評價。
13、 護理記錄要體現病人感受及專科特點,能動態反應病人病情變化。
急救物品、常規器械、藥品管理
1、 急救車建立“2卡”、“1本”,即急救藥品一覽卡、急救物品一覽卡,急救藥品及物品交接本。
2、 科內所有備用藥保存一定基數,建立登記本,班班交接,簽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