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評價指南(護理相關部分2008年版)
為
加強醫院管理,科學、客觀、準確地評價醫院管理,指導醫院強化內涵建設,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提高管理水平,持續改進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改善醫療
服務,控制醫療費用,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根據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制定本指南。
5.重癥監護病房醫療質量管理與持續改進
(1)重癥監護病房布局合理,人員、設備、設施配備與其功能、任務相適應,科間緊密協作,保障診療工作需要。
(2)建立健全重癥監護病房質量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
(3)醫務人員實行崗位準入管理,強化理論和技能培訓,提高業務水平。
(4)嚴格執行患者入、出重癥監護病房標準。
(5)加強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離。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導尿管所致感染實行監控。
(6)加強運行病歷監控與管理,落實核心制度和崗位職責,規范全程管理,嚴密觀察、及時處理患者病情變化,提高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
(五)護理質量管理與持續改進。
1.護理管理組織
(1)嚴格按照《護士條例》規定實施護理管理工作。制定健全的護理工作制度、崗位職責、護理常規、操作規程等,并保證實施。
(2)根據醫院的功能任務建立完善的護理管理組織體系。
(3)護理管理部門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職責明確。
(4)護理管理部門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制定護理工作制度,并有相應的監督與協調機制。
2.護理人力資源管理
(1)有明確的護士管理規定,有護士的崗位職責、技術能力要求和工作標準。
(2)對各級各類護士的資質、各崗位的技術能力有明確要求,同工同酬。
(3)對各護理單元護士的配置有明確的原則與標準,確保護理質量與患者安全,病房護士與床位比至少達到0.4:1,重癥監護室護士與床位比達到2.5-3:1,醫院護士總數至少達到衛生技術人員的50%。
(4)有緊急狀態下對護理人力資源調配的預案。
(5)制定并實施各級各類護士的在職培訓計劃。
3.
有護理質量考核標準、考核辦法和持續改進方案。有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并建立可追溯機制;定期與不定期對護理質量標準進行效果評價;按照《病
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書寫護理文件,定期質量評價;有重點護理環節的管理、應急預案與處理程序;護理工作流程符合醫院感染控制要求。
4.臨床護理管理
(1)體現人性化服務,落實患者知情同意與隱私保護,提供心理護理服務。
(2)基礎護理與等級護理措施到位。
(3)護士對住院患者的用藥、治療提供規范服務。
(4)對圍手術期護理患者有規范的術前訪視和術后支持服務制度與程序。
(5)提供適宜的康復和健康指導。
(6)各種醫技檢查的護理措施到位。
(7)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根據要求正確記錄。
5.危重癥患者護理管理
(1)對危重患者有護理常規,措施具體,記錄規范完整。
(2)護理管理部門對急診科、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血液凈化等部門進行重點管理,定期檢查、改進。
(3)保障監護儀的有效使用。
(4)保障對危重患者實施安全的護理操作。
(5)保障呼吸機使用、管路消毒與滅菌的可靠性。
(6)建立與完善護理查房、護理會診、護理病例討論制度。
6.有護理差錯報告和管理制度。主動報告護理不良事件;完善專項護理質量管理制度,如各類導管脫落、患者跌倒、壓瘡等;能夠應用對護理不良事件評價的結果,改進相應的運行機制與工作流程、工作制度。
7.手術室與中心供應室的管理
(1)手術室與中心供應室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要求。
(2)制定并實施相關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常規。
(3)與臨床保持良好的溝通機制,滿足臨床工作和住院患者的需要。
(四十一)基礎護理合格率≥90%。
(四十二)危重患者護理合格率≥90%。
(四十三)醫療器械消毒滅菌合格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