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護理”為何加劇護士流失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如果說,看病時,患者是對醫生的意見多,等到住了院,他們的不滿很多可能會轉移到護士身上。
衛生部4月23日公布的《2012年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方案》提出,保證臨床護士配備,普通病房實際護床比不低于0.4:1,每名護士平均負責的患者不超過8名。早在2010年初,衛生部就下達文件在全國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規定由護士承擔患者全部的基礎護理工作。對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護士要為其每日2次洗臉、梳頭及口腔清潔,每天2次留置尿管或每天1次會陰護理、洗腳;每周1次洗頭;每周2次溫水擦浴等。這樣一整套服務,在北京三級醫院一天的收費只有9元,僅為成本的1/10.這個費用被形容為“比鐘點工還低”。
如今,2年過去,優質護理成效如何?有調查后發現,這一紙命令,讓很多護士有些不堪重負。
“有機會我會立即辭職”
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內科,小劉畢業當護士已經兩年,加上實習的一年,只這3年的經歷,已經讓她感到疲憊不堪,“如果有機會,我會立刻辭職。”
小劉告訴記者,其實從實習開始,“非常累”這三個字已經在心頭落了根。“2009年,我在另一家三甲醫院實習,當時醫院就要求護士在周一、周四給病人洗頭。有些病人是長頭發,洗一次需要很久,我們還要一直彎著腰。大概1個月吧,我的腰就已經直不起來了。”現在每個護士要管理大概12個病人,工作量可想而知。而據記者了解,在地方上的一些醫院,有些護士甚至要管20個病人。
“其實最讓我難以忍受的是心里的的痛苦。我們也是大學上了好些年的,可看看現在干的活,鋪床、掃床、洗頭、洗腳……也難怪有些病人管我們叫服務員。”小劉說,付出了勞動,就希望獲得尊重,但現在的情況讓她覺得“地位很低”。“我還聽同事說,曾經有一個家長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時,居然用‘你要是不聽話,長大就當護士,干又臟又累的活’嚇唬他。當時聽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工作9年,還是選擇放棄
小王是北京某三甲醫院重癥監護(ICU)的護士,在工作9年后,她毅然辭職出走。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護士這個職業是很好的。但醫院實行‘優質護理服務’后,工作量增加了,上層給的壓力更大了,身體和心理都在承受更多。辭職,只是想讓自己從中徹底解放出來。”
小王說,“優質護理”其實是個很好的理念,目的就是為病人著想,但這一定程度上讓護士的工作時間愈加不夠。“我們的時間一共就那么多,每天要保證基本的治療量;做好文字記錄;還要觀察病情變化,第一時間做出相應的反應,僅僅這三項就已經忙不過來了。”
已經離職的小王對護士這個職業仍心存感激。“我也曾經在這個崗位上為病人付出過很多,也曾經因為看到同事為病人擦去眼淚而感動過。這個崗位讓我一直心存善念。我很希望衛生部門管理者能夠多想辦法,維護住護士們的‘心’,那樣,就算累點我們也能堅持干下去。”
人員少、管理弱是發展瓶頸
護士大量流失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特點之一。據記者了解,在醫學院,學護理專業的學生被公認是最努力的,因為他們想有個好成績,在本科畢業時可以轉成臨床的研究生;在一個護理本科班里,最后能到一線當上護士的通常只有1/10.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健康系副主任鈕文異教授告訴記者,他所帶的研究生中,就有從不同學校護理系轉考來的,其原因就是不想當護士。
2011年底,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曾針對北京的各級醫院做過一次深入調研。結果顯示,37%的被調查者不想繼續做護士,其中二級醫院達到44%,主要原因是收入相對低、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和社會評價不高。特別是在實行“優質護理”以后,護理項目收費低的情況更加凸顯。
鈕文異說,工作負荷過大,待遇又相對較低的問題,無疑會加重護士數量的短缺,并最終影響到護理質量,甚至醫患關系。希望有關主管部門首先要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做好調研,到底護師(大學護理系本科畢業)、護士(一部分是護校、衛校及職高畢業)有多少,負荷有多大,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調整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其次應考慮實施分層管理,并允許護工這一級別護理人員的合理存在。其實,就像小王在采訪時對記者所說,“把護士還給病人是對的,但前提是,你要先把我背后的其他工作解決好,否則,就不只是對護士不負責,更是對病人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