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衛生部2010年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為切入點,促進醫院管理水平提高,推進醫療衛生改革的進程,以護士人力數據分析、工時測算做為解決護理人力不足瓶頸的基礎,加強護理保障體系的建立,提高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體現“把護士還給病人”的宗旨,以激勵機制與護士分層使用有機地結合,強化護患溝通理念在實踐中的應用,達到提高病人、科主任、醫生、護士滿意度的效果。
衛生部于2010年在全國衛生系統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1]。我院作為衛生部首批“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試點醫院之一,以加強護理工作做為醫療衛生系統改革的切入點,把這項工作做為促進和提高醫院質量管理的契機,穩步推進此項工作的開展。
1把“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作為“一把手工程”
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在2010年全國護理工作會議上強調:“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是“一把手工程”。我院根據衛生部《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和《北京市“規范護理服務,爭創優質護理服務示范標兵”工作方案》,對“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內涵進行解讀。針對我院護理工作的特點,在全院中層干部會及全院護士長會上進行動員,醫院主要領導統一思想,明確提出要求,制定扎實地開展此項工作的明確目標、活動方案和要求。
2 配合“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開展臨床護理改革
2.1 轉變護理理念,深化基礎護理
“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的開展是一項將基礎護理工作落實到病人身上的實踐,需要有新的理念與臨床護理工作結合,要讓大家認識到這項活動不是一場運動,不是單純強化基礎護理,而是要建立和完善整體護理責任包干的模式,是我們促進護理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契機[3]。針對臨床護理管理調研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對試點病房護士長、護士的院內、院外培訓,使試點病房的護理人員轉變護理理念,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建立主動服務的意識。
2.2以競聘方式確定醫院試點病房
以點帶面,保證對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精神的理解和實踐,根據衛生部文件精神及我院實際情況,我院制定標準和條件,以競聘方式,按醫院臨床護理單元比例及競聘得票數量,確定以病區總數的10%為第一批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試點病房。
2.3 醫護合作,深入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
科主任重視、配合是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保證,一方面,科主任與護士長聯合召開醫、護座談會,要求各級醫生充分配合護理工作,醫生和家屬溝通交代病情時間相對集中,為家屬探視管理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科主任還與護士長聯合召開病人座談會,征求病人意見,與病人有效溝通,進一步改進護理服務。
2.4 轉變臨床護理模式
真正落實責任制護士管理病人,對護士根據能力、知識實行分層管理.
2.5 以試點病房為平臺,深入推進臨床護理工作
以試點病房開展各項護理管理、臨床護理為平臺,逐步在全院各病區推進,以點帶面,形成統一、規范的整體。
2.6 平穩啟動第二批試點病房
在第一批試點病房開展工作的基礎上,為保證第二批試點病房開展工作的質量,采取科室自愿申報的方式,同時對科室進行護理人員數量、科室管理質量、管理水平等內容的評估,召開護士長會議,對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工作的問題及困難,按主次順序排序進行逐項分析,為有效地在院內啟動第二批試點病房、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為此又確定40%的病區為第二批試點病房。召開全院科主任及護士長大會,宣布了第二批十個試點病房名單。同時組織第二批試點病房護士長到第一批試點病房觀摩、交流,深刻領會衛生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程工作的內涵和實質。
3加強護理保障體系的建立,提高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
3.1建立集中靜脈配液中心
為了減少護士的勞動強度,縮短間接護理用時,使臨床護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對病人的直接護理,回到患者身邊,醫院建立了集中配液中心,完成全院住院病人靜脈輸液藥物的配制工作。同時也降低臨床用藥風險,減少病人輸液反應的發生,發揮臨床藥師的作用,提高醫療質量。
3.2建立護理移動信息系統
為縮短護士文件書寫的時間,同時保障臨床護理工作的安全。今年4月,我院在住院病區的護理單元分批安裝護理移動信息系統。
3.3購進自動擺藥機
為了減輕護士的工作量,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我院新購進自動擺藥機,該設備具有準確、便捷、高效的特點。自動擺藥機的應用實現了擺藥的自動化、數字化,由以前的開放式擺藥方式,變為注明病人信息、服藥方法和時間的密閉袋裝方式,減少了工作環節,避免開放式擺藥反復污染;減少了差錯的發生;保障了臨床用藥安全。
3.4建立外送物流、人流中心
為了改變傳統的醫院護士承擔送取標本、后勤物品領取、送病人做檢查等非護理工作,我院建立自動化物流系統,完成院內檢驗標本自動傳送。同時建立配送中心,負責對住院患者各種標本的送檢、陪同患者做各項檢查,藥品、后勤保障用品的領送,檢修醫療器械器等外出項目,用外送中心來完成。既保證了患者的安全,又能使護士有更多的時間回到患者身邊。
3.5 建立現代化集中型管理的供應室
按照衛生部規范要求,醫院將多年來分散在全院的多個供應消毒物品的地點,建立為一個現代化、數字化、集中型管理的供應室。實現醫療器械的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全程清洗.
3.6實行表格化護理記錄,減少護理病歷書寫
按照衛生部要求[3],我院合理規范一般護理記錄單的內容和記錄規范,修訂表格化的護理記錄單,減少了文件書寫時間。
以上保障體系的建立,減少了護士的非直接護理時間,降低了臨床護士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護理服務的安全性,為把護士還給患者提供了保障,間接解決了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
3.7實施護理績效考核措施,調動、激勵護理人員積極性
合理調整分配機制,對臨床護理人員實施護理績效考核,是改變護理人員崗位技術含量、責任、風險、勞動強度與護士收入不成正比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建立了護理效率評價指標、質量評價指標和效益與成本核算評價指標等頂目和內容。應用科學統計程序和信息采集工作,以數據為依據將績效考核與護理人員分層使用相結合。從而穩定臨床一線護士隊伍,使高年資、高職稱、高素質的護士留在病人身邊,擔任護理病人的重要角色。扭轉護理人員不愿從事直接護理工作,一線護理人員大量流失的局面。為使護士合理流動打下基礎。
4 影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瓶頸因素
護理人員的配置是影響工作負荷及護理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護理人員絕對、相對數量不足或配置不合理都將直接影響到基礎護理工作的質量,同時是影響“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開展的瓶頸。針對此問題,我們首先進行 醫院護理人力分析,進行臨床護理人力與配置、監護床位設置、臨床護理管理能力、外送護工工作量的調研。針對數據進行全院統籌科學分析。通過調研發現,我院床位數與全院護士絕對數比的比例較高,卻存在臨床護理人力相對不足。主要原因為:(1)護士來源不足。培養護士需3~5年的基本周期,目前北京各大醫學護理院校每年培養的護理人員數量有限,造成護士來源相對不足。
5 科學開發醫院綜合資源,是解決瓶頸的途徑
5.1 測算臨床護理工作工時
對臨床護士每日從事的各項護理工作進行科學的用工、用時測算,從治療性護理工作、基礎護理工作、文件書寫、健康教育、外出性工作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計算,分析數據中醫院可以開發的資源。
5.2 多渠道提高試點病房床位與病房護士比【清泉:提高床護比不應該僅僅限于試點病房。】
根據臨床護理工作工時測算結果,適當調整試點病房的護士編制。使非護理崗位護士歸隊,嚴格限制護士向非護理崗位流動,保障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力。制訂三年護士招聘數量規劃,逐年分步到位,僅2010年新招收護士151人。滿足臨床優質護理服務實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