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護理服務明年全面推廣 臥床患者的生活照料如洗臉、洗腳、喂飯等將全部由護士和護理員來承擔———
“一人得病住院,全家輪流陪伴,病人病好啦,全家累垮啦。”——如果有家人重病住院,全家人可能都要面對這樣的現實問題,要么就要請護工,但又不甚放心。明年將在全市公立醫院推廣的“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將改變這種現狀,給患者洗腳、處理大小便、翻身等將全部由醫院的護士和護理員承擔,照顧病人護士更專業而且能隨時觀察病情。但與此同時,護理費用也要大幅提高,一級護理由9元漲至90元,好在這筆費用將力爭納入醫保。
公立醫院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將于明年在本市全面推廣,臥床患者的生活照料如洗臉、洗腳、喂飯等將全部由護士和護理員來承擔。但市衛生局昨天表示,目前推廣該服務模式的最大瓶頸就是護理費用太低,因此本市計劃將病房三個級別的護理費用從原來的每天9元、7元、5元,增長到每天90元、70元、50元,并力爭將其納入醫保范圍。
全面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后,護士人手短缺問題將會格外突出。據了解,目前本市有注冊護士不到7萬人,其中有50%工作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里,護士人數每年缺口高達7000至10000人。
對于護士人員缺口的解決方法,市衛生局醫政處副處長陳靜表示,除了每年從大學、中等專業學校吸納護理專業畢業生之外,護理員將能對護士工作給予很好的補充。據了解,今后,醫院病房內每3名護士將配備一名護理員,主要負責患者飲食起居等生活護理服務。陳靜介紹,護理員和護工有著根本的差別,護理員將接受市衛生局免費培訓90學時,考試合格后才能持證上崗。他們由醫院統一聘用,由護士長統一安排工作。當然,如果患者想得到一對一的護理服務,那么也可以自費聘請護理員。
據了解,本市免費培訓護理員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之中,今年將培訓3000人。培訓對象主要來自由護理服務機構推薦、在醫療機構內從事護理員工作的農民工。另外,本市城鎮失業人員和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也可以參加護理員培訓。據統計,目前活躍在本市各醫院病房的護工有1萬人,這些人經過免費培訓,就可升級為護理員,大大緩解護理人員緊缺的壓力。
據了解,護理內容包括四大方面:治療、生活照顧、康復指導、健康教育。以前,護士工作主要側重于治療,也就是為患者輸液、打針等,而忽略了后三個方面。今年3月份,市衛生局在全市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之后,護士日常工作中,對患者的生活照顧、康復指導、健康教育比例大大增加。北京地區共38家三級醫院(98個病區)、27家二級醫院(37個病區)申報為試點醫院。截至9月底,北京市38所三級試點醫院試點病房數量由活動開展之初的98個增加到276個。市衛生局4月份及8月份開展的兩次護理質量督導及第三方評價結果顯示,重點聯系醫院96%的試點病區已公示護理服務項目,73%的試點病區護理人力配置達到1:0.5,各項基礎護理服務到位率明顯提高,試點病區陪住率下降了30%至50%,患者自聘護工減少,患者滿意度達96.6%,試點工作取得實效。(記者 趙新培)
新聞背景
護理收費多年未變
只有成本的1/10
市衛生局醫政處副處長陳靜介紹,2009年,衛生部已對各級別護理服務提出明確的項目與頻次要求,特級、一級、二級護理的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包括晨晚間護理、協助進食/水、臥位護理、排泄護理、床上溫水擦浴、患者安全管理,三級護理包括整理床單位、患者安全管理。而北京市的護理費收費標準仍然沿用1999年制定的《北京市統一醫療服務收費標準》,該標準規定特級、一級、二級、三級護理每日標準分別是25元、7元、5元、3元,三級醫院可在此基礎上加收2元,二級醫院可加收1元。
而經過成本核算,目前本市公立醫院護理收費標準還不到成本的1/10。以一級護理為例,目前收費標準是每人每天9元,成本核算為96元。
陳靜表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是對醫院管理系統的變革與挑戰,需要醫院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大量、持續的支持。而目前,護理服務價格無法體現護理人員勞動價值,每年護理服務總收入只占醫院總收入的0.5%。用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所有投入均由醫院自己“倒貼”,護理服務價格低廉已成為制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進一步推廣的瓶頸。為此,市衛生局積極推進護理價格調整工作,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提出了調整方案,并已經把最新成本核算數字提供給相關部門,為價格的最終確定提供參考。
現場探訪
患者:家屬省心了 護士辛苦了
“護士照顧得可周到了。”正在宣武醫院住院治療的患者劉玉林昨天告訴記者,“伺候得比家里人都細致。”該院神內病房推行優質護理服務試點之后,患者的表揚信已經貼滿了布告欄。
昨天下午3點,宣武醫院神內科224病房里,護士王艷和張茜正在為臥床患者張嘉安洗腳。天藍色的腳盆擺在病床床尾,盆里的水不冷不熱,一名護士用手捧著老張的一只大腳,另一名護士用粉紅色的毛巾蘸著水擦洗,動作相當熟練、輕柔。王艷還邊洗邊跟老張說:“給您洗右腳了啊,抬起來一點。”兩只腳洗下來,兩名護士共花了5分鐘時間。據了解,老張已經住院18天了,小護士們每天都要為他洗臉、洗腳。
另一病床的腦出血患者劉玉林對護士王艷贊不絕口。57歲的老劉已經住了15天醫院,完全不用家屬陪護,吃喝拉撒全由護士包辦,對于護士一天的工作流程老劉已爛熟于心:“早上起來打水洗臉、喂早餐、按摩,晚上洗腳,每周洗頭……”住院初期,老劉本來還打算讓老伴每天在床邊陪護,但后來發現這里的護士照顧得特別周到,“伺候得比家里人都細致,老伴根本不用長期陪護。現在她每天下午3點以后來探視我就足夠了。”老劉說,“家屬真是省心了,可護士真的很辛苦。”
護士:更了解患者病情 成為醫生“眼
29歲的王艷已經當了10年護士,月薪不到3000元。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試點后,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活兒比以前更累了。王艷現在是224病房6名臥床患者的責任護士,她每天的工作除了早上輸液、鼻飼、吸痰等技術性治療以外,更多的是為患者洗臉、洗腳、飯前洗手、喂飯、擦身、洗頭、清潔大便、接小便等生活護理。剛開始時王艷實在接受不了這個變化,“我都沒給我父母洗過腳。”她說到這里眼圈就紅了。但嘗試了一段時間后,她發現了基礎護理的好處,能近距離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藥物反應等,成為醫生的“眼睛”。據說一次有名護士為患者洗腳,發現患者左腿發涼,她立即通知醫生,經檢查醫生發現患者出現下肢靜脈栓塞,及時給予治療,化險為夷。
據了解,“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是以加強基礎護理為切入點的護理改革,是公立醫院改革重要內容之一。試點各醫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圍繞“將時間還給護士,將護士還給病人”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實施責任制護理,即每個(或一組)護士分管部分患者的全部護理工作;二是分層級使用護理人員,即根據護理人員的能力,安排分管不同病情的患者,形成了護理人員與病人的責任對應關系,增強了護士的責任感;三是實行彈性排班,即根據患者需求進行排班,改變了過去傳統的“三班倒”的排班方式,既滿足了護理服務的需求,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也對護理人員更加人性化。
醫院說法
如沒有政策保障 難說能堅持多久
北京宣武醫院黨委書記王香平昨天向記者透露,為了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試點,醫院20個病區增加了30%的護士人力。如果明年全面推廣優質護理,據初步測算,僅人力成本醫院每年就將額外投入3000萬元。“沒有政策保障,我很難說能堅持多久。”她說。
從今年3月份起,宣武醫院神內科、普外科、心臟科、呼吸科等20個病區陸續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其中8個重癥監護室的護士人數從原來的142人增加到215人。護士工作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護士工作分為主班,負責書寫護理記錄;護理班,負責掃床;治療班,負責打針、發藥。這種流水線式的服務方式使護士根本不了解患者的情況,病人有什么疑問找到護士,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不清楚,你去找醫生問吧。”
開展護理改革之后,護士每天需要專門負責5至8名患者的基礎護理、病情觀察、專科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等,護士的責任比以前大多了,如神經科,開展一對一個體化健康教育;普外科,每周為患者開辟護理咨詢門診;產科為產婦開展母乳喂養、更換尿布、新生兒洗澡、臍帶護理等技巧輔導。
為了增加護士直接護理病人的時間,醫院在內部管理上進行了調整,護士不再取藥、不再領物、不再點床單和枕套、不再參與后勤維修、不在陪檢、簡化護理文書書寫等。醫院建立了護理人員資源庫,由護理部對護士進行垂直管理,改變原來由科室管理的模式。護理部每年對護士進行定期培訓,在內科、外科、神內等科室病房進行輪轉,護理部可隨時調配人員。
王香平說,病房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患者滿意了,醫生放心了,護士更累了,不良事件減少了,患者安全得到保障。但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醫院的經濟負擔很重,政府投入沒有到位,醫院還需要自己養活自己、解決職工生存問題。而推廣優質護理所發生的費用目前均由各醫院“倒貼”。今年開展試點工作9個多月以來,醫院已經投入了1000多萬元,如果明年全面推開,醫院預計將每年投入3000萬元左右,“沒有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時間長了,我很難說能堅持多久。”她坦言。
醫院護理部主任楊莘說:“目前醫院護士配置執行的是1978年標準,護理收費執行的是1999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