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推行優質護理 讓人歡喜讓人憂
洗頭、喂飯等生活護理全都交給護士,病人住院不再需要家人陪侍……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試點的推出,一人得病,全家受累的煩惱正在漸漸解除。今年6月,省衛生廳下發通知,在全省確定首批41家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而太原市有10多家醫院參與其中。由專業護士全面代替家屬照顧患者的飲食起居,這無疑會將患者家屬從病房中"解放"出來。然而,這種新生護理模式的發展卻是喜憂參半。
喜:護士陪護給家庭"松綁"
走進市中心醫院泌尿科,一名年輕護士正忙著幫病人翻身、打水、擦洗……這些原本不屬于護士的"分外事兒",如今卻成了她工作的主要內容,工作量不僅大,還很瑣碎。"剛開始,我們還不是很放心,怕護士照顧不周,現在看來是我們多慮了。"該患者家屬說,"有醫院護士幫助我們照顧病人,不但放心,也沒有那么累了。"
市中心醫院護理部主任李變娥說,今年年初,醫院啟動了優質護理服務工作,雖然目前還無法在全院實行,但已開展這項服務的口眼科、耳鼻喉科、內分泌科、泌尿科等13個病區都得到患者及家屬的肯定。而且護士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轉變,由原來的單純完成工作變為現在一切為患者著想,因此,護士與患者的關系也更為融洽了。"從優質護理服務開展以來,4個月了,我們沒有接到患者或家屬在護理方面的投訴。"
據了解,該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程的病區,護士除了進行醫療護理、基本生活護理之外,還針對每位病人的具體情況,提供健康知識宣教、康復鍛煉等服務。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家屬的家庭看護負擔,也讓患者享受到了全程、貼心的護理服務。現在,住院患者的家屬已由原來的陪侍人變為探視人。
憂:護士人數不足成短板
試點工作展開以來,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護士短缺。根據2008年實施的《護士條例》規定,"3年內,各級醫院床護比例要達到1:2的配備標準"。可目前,太原多數醫院達不到這個標準,特別是醫院的重點科室病房,對護士的數量要求更多、質量要求更高。據市衛生行政部門統計,截至目前,太原市在冊護士1.8萬余人,市直醫院臨床的床護比基本只能達到1:0.4的基礎配置,但企業醫院、民營醫院,甚至縣區醫院均未達到,與1:2的配備標準更是相差甚遠。護士缺口成為推行"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最大障礙。
據了解,在一些三甲醫院,值班的護士平均每人至少要負責近10名患者,多數護士都要加班加點。"人不夠,又要保證基本的醫療質量,只能延長工作時間。"李變娥說,"每名護士平均每天加班1至2小時已成普遍現象,工作強度很大。"目前,市中心醫院有臨床護士550人,開放床位800張,基本達到了臨床床護1:0.4的配備要求,但從實際工作看,仍然無法滿足患者的需要。李變娥表示:"如全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作,護士就會顯得更緊張。想要達到預期效果,醫院最少還需補招200余名護士。"
建議:醫院培訓 家屬參與
要想實現不再需要家人陪護的"無陪護",必須解決人的問題。市衛生局醫政處負責人建議:"目前,還需要醫院充分發揮專業護工的作用,也就是讓尚未取得護理職業資格的護理人員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他們已具備一定的專業護理知識,區別于那些憑經驗'吃飯'的護工,只要在護士的指導下,便可安全有效地開展護理工作。"李變娥也認為,"讓專業護工參與進來是有必要的。因為專業護工在進行全面護理時,關鍵是能夠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便于醫生立即作出診斷。"
在起步階段,為了讓"無陪護"病房能夠高效運轉起來,市中心醫院嘗試推廣了"陪而不護"的護理模式,即讓家屬參與到"無陪護"護理的過程中,自主選擇時間在患者身邊陪侍,但全程的護理工作仍交由護士完成。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減少醫院單獨從事危重病人貼身護理顧慮,另一方面可以使患者家屬親眼看到醫院提供的高質量服務,使醫患關系更加融洽。
另外,市衛生局醫政處負責人還認為,醫院后勤等各部門的配合,也是推行優質護理服務工程必不可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