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衛生廳制定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方案,提出將在全省推廣“無陪護理”的模式和經驗。對于省里的這項要求,市衛生部門已經將文件轉發給各家醫院,“無陪護理的試點工作由各家醫院制定方案。”記者了解到,目前包括婦幼、蘇北、市一院等醫院都有計劃在本院內開設“無陪護理”病區。今后幫助大小便、洗腳、擦身這些原本由護工做的工作都將有可能由護士做了。
【本地行動】
多家醫院今年要開設“無陪病區”
“我們計劃在兩個VIP病區先試點無陪護理,所有的護理工作都由護士來做。不過需要解釋的是,所謂“無陪護理”并不是說家屬不能來病區,他們可以來看來陪,不過不用進行日常生活的照顧。”市婦幼保健院護理部主任曹秋美告訴記者。而費用問題,“肯定也是按照不同級別不同收取,具體的收費標準還沒制定出來,當然還會由物價部門審核。”
在市一院、蘇北醫院,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他們都有計劃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無陪護理”和普通護理有什么區別?業內人士介紹,無陪護理不僅是護士開始進行生活護理,還進一步體現了護理工作的規范化和人性化。“比如過去我們指導病人進行術后床上大小便訓練,僅停留于嘴上告知,而以后就可以由護士在床邊為病人一次又一次地示范;過去叫病人做康復也只是吩咐他要運動,以后也可以量化到一次、兩次、三次……”
【“無陪”好處】
護士、患者、家屬都有利
至于為什么要搞“無陪護理”,曹主任向記者表示,開展無陪護理,可以使護士的護理工作價值得到進一步的體現,提高護士對生活護理工作的積極性;第二,使病人家屬從繁雜的陪護工作中解脫出來,不必再為陪護家人而經常性地向單位告假了;其三,病人能夠得到比較專業的護理和康復訓練,也不必再因為自己生病影響家人而內疚了。“現在‘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護理模式正在逐步被‘以病人為中心’的現代護理模式所取代,開設“無陪護理”既減輕了患者家屬的負擔,也能將醫院的護理理念更好地實現。”
【“無陪”擔憂】
擔憂一:護士人數不夠用怎么辦?
要開設無陪病區,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護士人數。根據國家衛生部標準,醫療機構的總床護比為1:0.6,100個床位需要配備60個護士;病區床護比為1:0.4,100個床位需要40個護士。而我市不少醫院都存在床護比嚴重不足的問題,記者在市區幾家醫院調查發現,有的病區的床護比只有約為1:0.3。
因為患者多,護士少,這使得護士的日常工作都忙得要死,病人也反映看不到護士,護理服務只能揀最要緊的做。至于心理疏導、護患溝通及生活護理等直接影響護患關系的服務項目,難免打折扣,或者干脆丟給了護工去做。
針對這一問題,婦保院的做法是招人,“年前年后我們已經招了兩次護士了,當然對于進行‘無陪護理’的護士,我們還會進行進一步的培訓。”而蘇北、市一院也表示將加強護士力量,試點病區配備規定的護士人員。
業內人士表示,護士為何缺編?這與護士們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公平的體現不無關系。長期以來,護士們付出的大量勞動是和她們該得到的報酬相去甚遠的,有些甚至是沒有報酬的。要從根源上解決護士缺編問題,護理勞動價值必須逐步得到體現。而實行“無陪”病房,無疑就是一個“推進器”。
擔憂二:80后的護士能不能勝任?
“所有護理工作都由護士做?這些小年輕能做得起來嗎?”很多市民和患者聽到這個消息后有些擔心,“現在的護士好多都是80后,在家是獨生子女,衣來張手飯來張口,到醫院里會愿意給人家‘端屎端尿’?”
“對于很多基本護理,我們平時就要求護士在做了,對于臟活累活她們能不能干的問題,并不需要擔心。”昨天下午,記者在婦保院產科病房看到,一位20多歲的年輕護士,正在為一個剖腹產產婦進行會陰護理。
“用簡單的話來說,我們平時會幫產婦們洗腳、擦身、洗臉,甚至是洗屁股。”1983年出生的張媛用非常輕松的話語向記者介紹了她平日的工作,除了日常護理,她還要進行輸液、打針、健康宣教、整理房間等等工作,“一開始做這些工作,我也曾猶豫過,不過很快就接受了。一方面是看著很多老護士都在默默做著這些工作,我們年輕人也不該挑剔什么;另一方面現在就業壓力大,既然我們做了這份工作,就肯定要把它做好。”
擔憂三:護工不做護理了,是不是全都要下崗?
“對于無陪護理,不可能在整個醫院的病區全都推行。因為畢竟在價格方面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的。”業內人士介紹,省人醫開展的無陪病區也是在一個骨科病區推出了兩個病區,由病人選擇,可以進普通病區也可以進無陪病區,“所以按照目前的形勢,護工不可能完全被取消,即使今后護工不再進行日常護理工作,他們還可以承擔清潔、搬運等其他方面的工作。”
擔憂四:用“無陪護理”,費用承受得起嗎?
記者在醫院病區采訪時,與不少患者家屬聊起“無陪護理”這個話題。很多人初聽護理費用一下漲了10倍,都有些接受不了,“開個刀住院,最起碼一周時間,一天90塊,一個星期就是600多。現在看病本來就貴,多了這個費用后不是更讓老百姓承受不了嗎?”
不過,據記者調查,雖然目前揚州的標準還沒出來,不過按照省人醫的標準,最高一級的護理費用就是90元,而目前揚州市場上的一對一的護工價格基本上在120元到180元一天,如果能請得起護工的家庭,也就能承受“無陪護理”的費用。
【他山之石】
無家屬陪護成現實
因為護理人員的不足,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醫院里很多原本應該護士做的工作,現在基本上由護工來做。業內人士表示,“對病人來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比如照顧一個骨折病人翻身,一個有技巧的護士可以順利完成,但一個未經過培訓的護工則可能會加重患者病情。大量護工代替護士,這必然會影響到醫療質量。”目前,越來越多的醫院也認識到這個問題。
省人醫院目前開展的“無陪”病區,護理人員由原病房護士和招聘的具有護理中專學歷的助理護士組成,價格方面,一級護理由每天10元調整到90元,二級護理由每天6元調整到60元,三級護理由每天3元調整到30元。不僅價格明確了,護士的護理范圍也進行了明確。衛生部前不久下發的《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試行)》,對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所應包含的項目、具體內容都做了詳細規范。
對特級護理病人的護理項目共有8大項20個小項。其中,要求護士每天早晚各整理一次床單位、為病人各做一次面部清潔和口腔護理,每兩小時協助患者翻身并進行有效咳嗽一次,每2—3天要在床上為患者進行一次溫水擦浴,每周為患者在床上洗一次頭,如患者需要,還要為患者清潔、修剪指甲。
【揚州經驗】
曾有醫院全院搞“無陪”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市區就有醫院推出了所有病區全方位的“無陪護理”。不過當時該院的要求是,病人住院期間的生活護理全部由經過規范化培訓的護理員承擔,杜絕患者家屬吃、住在患者身邊的現象。對醫院來說,陪護的家屬、保姆人數多了,吃、喝、住又都在病人身邊,給管理上帶來諸多不便。“推行這一政策后,醫院病房陪護混亂的局面改變了,病房使用率也確實增加了。但是在運行期間也出現一些問題,一是這些護理工作并不是由護士完成,二是杜絕家屬吃、住,無法滿足患者和家屬的親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