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黑榜”推動醫改 解矛盾“根”在社區
連日來,本報“兒科醫生紅黑榜”系列報道不但攪熱了江城,而且“攪動”全國。無論是專家還是醫生、網友還是患者,都普遍認為,“紅黑榜”的出現,反映了醫患間尚不能建立充分互信,是醫患矛盾的一個集中反映。更有專家指出,破解這一矛盾,是醫改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網友號召學習武漢“紅黑榜”
記者了解到,連續幾天來,許多知名媒體及評論員紛紛在第一時間就本報報道撰寫評論,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網絡平臺專門組織特別策劃讓網友討論。而全國其他城市的網友還紛紛號召“向武漢學習”,排出當地的“紅黑榜”。
23日,遼寧網友“涵寶”在龍廣論壇上發帖說:“看新聞發現武漢的媽媽們在網上發了一個‘兒科醫生紅黑榜’,我也想給咱們哈爾濱的醫生排一個。”網友lovestart則在廣州“媽媽論壇”上發帖稱:“武漢媽媽們搞了個‘兒科醫生紅黑榜’,不知道廣州有經驗的媽媽能不能也搞個這樣的帖子,都是為了孩子好!”記者還發現,北京、上海、深圳、濟南、蘇州等均已出現本地的“紅黑榜”。
原鳳凰衛視言論部總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邀評論員曹景行先生稱,醫療改革過程中應多出“醫生紅黑榜”,他指出“這種做法實際上對今后中國醫療體系的改革,也是積極的,有益的”。《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評論稱,“監督醫改需要民權意識的覺醒”。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在復興論壇組織特別策劃《“紅黑榜”瘋傳的背后讓誰汗顏?》網友紛紛指出:“患者給醫生排榜,體現了患者渴望得到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以紅黑榜為端倪的這種對醫生的激勵約束機制,絕對比醫院自建的醫德檔案要管用得多,甚至有可能對醫改產生重要的催化作用”。
“社區首診”是解決矛盾的首選
“紅黑榜”集中反映了當前存在的醫患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紅黑榜”何時才能逐漸淡出?對此,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博導、醫院管理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方鵬騫教授說,“社區首診制”是首選。
方鵬騫表示,關于網上兒科醫生“紅黑榜”,應該辯證地看,“我不否認少數醫院的少數醫生存在亂檢查、服務態度差等問題,但是,像‘亂檢查、亂打針’這樣帶有專業性的結論,應當在專家調查之后才能作出。”而對于有些醫生服務態度差等問題,方鵬騫稱,這其實是醫生這個行業的“職業耗竭”的反映,國外一個醫生一天只看8至10個病人,而中國的醫生每天要看四五十甚至一百多個病人,而且在醫患矛盾較為突出的環境下,醫生還不能漏診、不能誤診,不能亂檢查、不能出差錯,如此壓力,難保每個醫生都能做到心平氣和、滿臉笑容。還有開貴藥的問題,這也是一對矛盾。
方鵬騫指出,要解決以上問題,就必須做到“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但要做到這一點,僅依靠相關部門呼吁患者“改變就醫觀念”是不可能的,因為患者有權選擇大醫院,相關部門無權干涉,所以,這就必須要依靠制度、依靠政策來實現。其中“社區首診制”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即所有的患者看病首先要在社區進行分診,可以治療的患者留在社區,解決不了的才送大中醫院。但是,“社區首診制”實施起來非易事,因為在社區負責分診的醫生,需要很高的水平,需要大批有經驗的專家,另外國家還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保證負責分診的醫院不受利益的誘惑等。
總之,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杜絕患者反映強烈的亂檢查、亂打針、開貴藥等問題,需要國家的投入、政策的扶持和資源的合理調配,“社區首診制是將來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之一,但要真正實現,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努力。”方教授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