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陪護病房”是近年來一些醫院為解決病人陪護問題所做的一種探索性的改革,現在天津、山東、南京等地,一些醫院正在試行。
天津第三中心醫院從2005年開始,推行在全國公立醫院中絕無僅有的全院“住院病人無陪伴制度”。醫院護理部主任田麗告訴記者,護理環節由技術護士、
輔助護士和康復助理組成。其中的康復助理就像北京的護工一樣,不從事醫療性工作,是由護理部和人事部牽頭,在社會上招聘一些40歲~50歲的人員組成。
這些康復助理協助護士,對不能自理的病人,提供喂食、協助大小便、洗漱、擦身、泡腳、剪指甲等全環節護理服務。同時,醫院實行“包餐制”,對患者每天收取8元餐費,包括一日三餐。而且比較嚴格地規定了家屬探視時間。
醫院的康復助理任永清告訴記者,患者們喊她叫“護嫂”。“護嫂”們分白班、夜班工作,和醫院簽訂勞動合同,有保險。現在任永清每個月收入1200元左右,“挺滿意”。
據田麗介紹,目前醫院共招收了120多名這樣的“護嫂”,包餐部分也需要醫院補貼。業內人士測算,員工的工資、管理費用每年就有數百萬元,全是醫院凈支出的話,壓力不小。
田麗告訴記者,在第三中心醫院看病,藥費、診療費和其他醫院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醫院向每名患者每日收取10元“陪床費”,算一部分“收入”,統一收取后分配到各科室。
對一些家庭來說,每天10元護理費比花80~90元請24小時護工更合適。在天津市,市民們大多對第三中心醫院的“無陪護”模式有所了解。“來第三中心醫院住院的人,很多都是沖著無陪護來的。”田麗說,現在想住醫院的一些科室還要等床。
然而,這“10元錢”也遇到了不大不小的尷尬。據了解,醫院為了增加這項費用,每年都向當地物價局申請批準,但物價局并未準許,也不查禁。
王虎峰認為,無陪護病房在國外是主流,但國內現狀比較落后,護理壓力才轉嫁到家屬頭上。事實上,醫院本來就應該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既不過度,也不會不管。而實現這一點,仍需要政策的支持。
“不過,調整價格很敏感。”王虎峰分析道,老百姓普遍認為看病貴,其實主要是買藥和做高檔檢查造成的,要調高護理費,應同時降低藥品價格,少開可吃可不吃的藥物,減少不必要的高檔檢查。事實上,和開藥相比,護理費提高,醫院的凈收入會更多。
既然對患者和醫院都有好處,為何不能實現?
王虎峰表示,做調整需要一攬子工作,一旦單獨批了護理費提高,老百姓就會有疑問。現在“僵在10元錢上”,正是因為護理問題是牽扯到醫改的一系列問題,只有統籌考慮才有望解決,僅就一項費用來調整,政策空間很小。
“護理是整個醫院改革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下一輪改革中要圍繞著如何無陪化,如何讓專業性人員去做,并有合理的待遇,以及醫護比例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調整。”王虎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