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明年農民住院報銷比例可達50%
四、農民工異地報銷難
我國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高達2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因此建立適應農民工現實需求
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始終為各方所關注。但目前,我國多數地區新農合仍采取“原籍參合、原籍報銷”的辦法,也就是說外出農民工要在戶口所在地參加、享受補
償。因此對于很多農民工而言,現實的情況就顯得很尷尬,不參加新農合,享受不到優惠政策、住院不能報銷是損失;參加新農合,減免的費用,還不夠往返辦理轉
診、報銷的交通費和誤工費。
記者:“其實在中國,很多農民更多的時候他們是以農民工的身份在城里或者在異地打工,那么他們就涉及到一個異地報銷的問題 我們現在能不能做到異地報銷呢?”
聶春雷:“異地報銷也在逐步推進,首先我們是一個縣域內,它是新農合能夠直接報銷,就直接結算。現在我們也出臺了一個指導意見,就是在省市定點醫療結構,也要開展現場結報,就是說在你哪看病在哪報銷”
每戶農民每年最高的報銷金額,不得超過五萬元。而患有尿毒癥的飛飛每天要吃十幾種抗排異、抗病毒、護肝、養胃的藥物,平均下來一個月的花費就要在八、九千元。
半小時觀察:加快改革公共衛生體制,合理分配醫療資源
我國是否存在看病難,到底算不算看病貴,這個問題在今年兩會期間還曾經引起過爭議。可如果問
農民,他們中間很多人還是會說,看病真的很難。因為農村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相對較低的收入水平,新農合目前只能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保障面從
大病住院向門診逐漸延伸,補償水平逐步提高。
而這一過程能否順利完成,還需要政府財力和社會資源不斷積累和投入。
從試點,到全面覆蓋,再到進一步提升,走過七個年頭的新農合確實緩解了農民看病的后顧之憂,
但這項制度主要致力于解決農民看病的費用問題,其實除了費用之外,造成農民看病難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農村醫療資源匱乏。我們欄目也曾經對基層醫療機構進
行過調查,發現很多鄉鎮一級衛生院設施陳舊,留不住人才,農民看個病就得跑到縣城、省城,甚至要跑到北京的大醫院,以至于出現了“全國人民跑協和”的現
象。
應該說,缺醫少藥的矛盾在農村地區目前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緩解,這說明僅僅靠新農合這一項制度,并不能完全扭轉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只有當所有農民既能看得起病,又能看得好病的時候,我們才能給新農合打上滿分。面對這個目標,我們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農民不再為看病發愁,不僅需要提供更多的保障,蓋更好的病房,也要引入更優質的醫療資源,縮小城鄉之間的醫療差距。在加快推進新農合的同時,我們的公共衛生體制還需要動更大的手術,才能讓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享受到公平合理的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