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切開患者的吸痰護理體會
氣管切開術是將病人頸部正中氣管上段前壁第3-5氣管環切開,并插入合適的金屬氣管套管或硅膠管套管,以開放呼吸道,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的一種手術。吸痰術是氣管切開術后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的有效手段,但吸痰技術是一種具有潛在損害性的操作,同時又是誘發肺部感染造成患者死亡及影響預后的重要原因。所以護理人員應掌握吸痰的相關知識,根據臨床指征選擇合適時機,熟練操作,而不應該把吸痰作為一個常規。
筆者2008~2011年以來,通過對23例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掌握了一些吸痰技巧。現報告如下。
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2月共收治了氣管切開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齡34~86歲,平均60歲。顱腦損傷11例,腦出血3例,肺癌術后3例,胸腹聯合傷6例。
清醒的患者在吸痰前履行告知義務,給患者講清吸痰的意義及目的,取得其合作,并采取舒適的臥位。對于昏迷的患者在吸痰前也應給予簡單告知,我們稱其為“呼喚式護理”。
吸痰管有橡膠、硅膠、硅塑等材料,國內一次性硅膠導管逐漸代替質地較硬的橡膠管。一般成人選用16~18號吸痰管,以吸痰管直徑不超過氣管內套管直徑的2/3為宜。
缺氧是氣管內吸痰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吸痰前、后分別給病人吸入高濃度氧氣2~3min,可提高氧儲備和血氧飽和度,防止肺泡氧分壓在吸引時降至基線以下。上呼吸機者可按比例給100%氧吸入2min。高濃度吸氧時(4~6L/分),濕化瓶水約為1/3,水面過高易造成吸氧管水霧形成,影響有效吸氧。
(1)間歇濕化,濕化液的配制方法是0.9%NaCl250ml內加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慶大霉素8萬U。每10~30min滴1次,每次2ml。在患者吸氣時沿氣管套管壁滴入每日總量約200ml,也可使用霧化器做霧化吸入每天3~4次,每次20min。
(2)持續濕化法,以輸液方式將濕化液通過頭皮針緩慢滴入氣管內,滴速控制在每分鐘4-6滴,每晝夜不少于200ml,濕化液中可根據需要加入抗生素或其他藥物。
控制負壓,成人40.0-53.3kpa,小兒<40.0kpa,在吸痰管進入氣管套管時一定要將吸痰管與吸引器連接處對折,保證吸痰管在進入氣管過程中無負壓,待吸痰管到達相應深度時再放開對折處使其產生負壓,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對氣道黏膜的損傷,還可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在吸痰前應將吸痰管置于無菌生理鹽水中,以測試導管是否通暢和吸引力是否適宜,還起到潤滑吸痰管的作用。
每次吸痰時間應<15s,兩次抽吸間隔時間大于三分鐘。在吸痰間隔期,持續吸氧,嚴密觀察病人心率、呼吸、神志、面色的改變,心電監護者可密切注意血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出現心率失常或血氧飽和度SPO2<90%時立即停止操作。體征平穩時再繼續操作,直至痰液抽吸干凈。鼻腔、口腔、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時需同時吸痰,先吸凈氣管處的痰,再吸口腔,最后吸鼻腔。
根據患者咳嗽反射及排痰能力,確定吸痰管插入深度,一般氣管套管吸痰插入長度應達套管下3~5cm。常規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以遇有阻力為佳。
吸痰時順時針方向慢慢提吸,手法輕巧、動作輕柔,痰液多時可左右擺動吸痰管,忌來回抽動吸痰,以免增加刺激。
護士在操作前應洗手、戴口罩;吸痰管每次換,吸痰用物應每日更換;氧氣吸引裝置、用物也應每日更換,嚴格消毒、滅菌;定時通風換氣、空氣消毒。
有效吸痰的指征:
①呼吸音改善;
②氣道峰值壓力降低;
③潮氣量增加;
④SpO2,PO2改善。
吸痰后,給患者100%氧或高濃度氧氣吸入2~3min,以恢復患者在吸痰過程中氧的消耗,恢復體內氧儲備。然后將氧流量調至吸痰前水平濃度。觀察吸出痰液的性質及顏色,聽呼吸音,判斷吸痰效果。清理患者口鼻分泌物及用物,幫助患者取合適體位,進行舒適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神志、生命體征、氧飽和度等變化,發現問題及時匯報、救治。
經過臨床精心護理,95%的氣管切開患者在吸痰操作過程中不適癥狀減輕或消失,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心率、血壓等變化細微或不明顯,有效清除了氣管切開患者的氣道分泌物,降低了吸痰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術后恢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