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穿刺置管途徑:常用的有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有時也可選用貴要靜脈、頸外靜脈、股靜脈。
臨床常用中心靜脈置管優缺點:
鎖骨下靜脈置管:
優點:患者舒適,體表標記明確;感染最少
缺點:出血不易壓迫,氣胸
頸內靜脈置管
優點:出血容易壓迫;右側頸內靜脈平直,穿刺成功率高
缺點:易誤穿頸內動脈、肥胖頸短患者體表標記困難,不適于氣管切開的患者,低血壓時觸摸動脈困難
股靜脈置管
優點:易行、成功率高、無氣胸危險、不影響氣道處理
缺點:CPR時藥物循環時間延長、感染發生率高、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高、發生腹膜后血腫無法壓迫、腹腔內壓升高可能影響輸液
一、頸部解剖
頸部介于頭與胸和上肢之間。前方正中有呼吸道和消化管的頸段;兩側有縱行排列的大血管和神經等;后方正中有脊柱頸部。頸根部有胸膜頂、肺尖,以及頸和上肢
之間的血管神經束。頸部肌肉可使頭、頸靈活運動,并參與呼吸、吞咽和發音等。頸部淋巴結較多,主要沿淺靜脈和深部血管、神經排列。
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的解剖學特點:
頸
內靜脈:位于莖突和腮腺的下方深處,下行至胸鎖關節后,與鎖骨下靜脈匯合成無名靜脈。再下行與對側無名靜脈匯合成上腔靜脈進入右心房。右側無胸導管而且右
頸內靜脈至無名靜脈入上腔靜脈段幾乎為一直線,右側胸膜頂較左側為低,故臨床上常選用右側頸內靜脈穿刺置管,尤其是放置Swan-Ganz導管更為方
便。
鎖骨下靜脈:自第1肋外緣續于腋靜脈。在第1肋上面,經鎖骨與前斜角肌之間,向內側與頸內靜脈匯合成頭臂靜脈。鎖骨下靜脈壁
與第1肋、鎖骨下肌、前斜角肌的筋膜相愈著,故傷后易致氣栓。臨床上,可經鎖骨內側端下方和第1肋之間,行鎖骨下靜脈穿刺,進行長期輸液、心導管插管及中
心靜脈壓測定等。
二、適應癥
1、用于急救時加壓輸血輸液,或者外置靜脈穿刺困難者;
2、用于中心靜脈壓測定、肺動脈插管、心血管造影;
3、靜脈高營養療法;
4、化療。
三、禁忌或相對禁忌癥
凝血功能障礙或低下者,或正在進行抗凝治療者(血小板減少或其他凝血機制嚴重障礙者避免進行鎖骨下靜脈穿刺,以免操作中誤傷動脈引起局部巨大血腫)
局部皮膚感染、外傷者應另選穿刺部位
血氣胸患者避免行頸內及鎖骨下靜脈穿刺
穿刺部位解剖位置異常或不清,如非常嚴重的肺氣腫,胸廓畸形,頸部胸部手術、創傷,明顯的穿刺部位手術后變異等有不適于穿刺插管的表征
四、使用器械及方法
置管用物準備 一次性無菌中心靜脈導管穿刺包1套、碘酒、肝素鈉鹽水、2%利多卡因。
經鎖骨上方穿刺鎖骨下靜脈插管法
多選擇右側,因右側無名靜脈較淺、粗大,進入上腔靜脈角度較小,左側可能損傷胸導管。穿刺點位于胸鎖乳突肌鎖骨頭邊緣與鎖骨上緣的交點。穿刺針沿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外緣與鎖骨上緣交點等分線,與冠狀面約成30度方向刺入,置管深度約15cm。
仰
臥,頭低腳高位,肩胛間墊薄枕,頭轉對側,插管時勿深吸氣。穿刺點(鎖骨中點)至上腔靜脈的長度(成人約20㎝)。鎖骨下緣中點下約1㎝處局麻,針朝胸骨
切跡方向,空針與胸壁平行或略成5°~10°。穿入深度(成人約3~5㎝,小兒約1~2㎝)。固定后插入導絲,導絲長度約20㎝,順導絲插入導管。并緩緩
注入鹽水,如回血通暢再移去注射器,以免空氣吸入。皮膚縫合固定。
經頸內靜脈穿刺插管:
穿刺點在鎖骨上緣及胸鎖乳突肌胸骨頭外緣,鎖骨頭內緣,構成的三角的中點或頂點。穿刺方向與冠狀面成30度,矢狀面成5—10度角,針尖稍向外、向后刺入。
中間經路
在胸鎖乳突肌移三角頂點穿刺進針,必要時使患者抬頭,則三角容易顯露清楚,肥胖和頸部粗短病人不易準確定位,可先摸到胸骨上切跡,然后沿鎖骨外移確定鎖骨頭,在三角頂點定位時,左手食指可觸及頸動脈,以便進針時可以避開。
后側經路
在胸鎖乳突肌與頸外靜脈交點上緣進針,針頭指向骶尾,向前對準胸骨上切跡,針軸與矢狀面及水平面呈45°角,在2.5cm ~3cm左右的深度內應能進入頸內靜脈。
前側經路
在甲狀軟骨水平,胸鎖乳突肌內側緣,頸動脈搏動之外側緣,平行進針,與皮膚呈60°角進針1.5cm~2cm即可回抽血液。
注意點:
如穿刺未成功,應將針頭退至皮下,切忌在深處探測或改變方向;
穿刺成功前穿刺針筒內不加生理鹽水;
插管時如遇阻力,應推出少許改變方向后再插管,在拔出穿刺針時,勿使針尖斜面邊緣將導管刺破;
在輸注高滲液體前應予X線檢查導管位置,無血胸、氣胸等方可進行靜脈輸液,并要注明穿刺日期、時間、部位、操作者。
五、并發癥
損傷:血氣胸、動脈損傷、胸導管損傷、縱膈水腫等,較多見于左側,鎖骨下靜脈穿刺插管、技術不熟練。
空氣栓塞:穿刺置管時或更換注射器時,避免深呼吸。
導管意外:導管不要放入心房內。插管時導管不宜置入過深。拔管時如遇阻力,不宜勉強拔除。拔管后平臥20—30分鐘。
感染:
常見化膿性靜脈炎,如有發熱等癥狀而原因不明者,應拔管進行管尖培養,同時予以抗生素治
療。
代謝紊亂:高血糖、高滲性非酮癥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