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將藥液輸入血管內,所以對輸入藥液的質量,所用器具以及輸液時的操作,都必須嚴格要求。如果輸入被細菌、致熱源、微粒污染的液體,其危害可立即顯現。常見的靜脈輸液治療相關并發癥有以下幾類。
靜脈炎是靜脈輸液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1. 靜脈炎的發生原因
(1)化學因素
藥液過酸或過堿
過高滲或過低滲
刺激性較大
人體對血管通路材料產生反應
常用藥物的pH值:
Ampicillin (氨芐青霉素) 10.0
Bactrim (磺胺合劑) 10.0
Cipro (環丙沙星) 3.3~4.6
Dilantin (地倫丁) 10~12
Dobutamine(多巴酚丁臉) 2.5
Dopamine (多巴膠) 2.5~4.5
Doxycycline(強力霉素) 1.8
Gancyclovir 11.0
MorPhine (嗎啡) 2.0~6.0
Phenergan (非那根即異丙嗪) 4.0
Potassium(鉀) 4.0
Tobramycin(托普霉素) 3.0
Vancomycin(萬古霉素) 2.5~4.5
(2)機械因素
短時間內反復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圍穿刺
靜脈留置針或靜脈導管過粗過硬
留置靜脈導管時操作粗魯
輸入各種輸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種結晶物質)
(3)細菌因素
無菌操作不嚴格
微生物由穿刺點沿穿刺針或導管進入
導管內血液殘留
藥液污染、給藥裝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種疾病、氣管插管等 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 靜脈炎的分級(INS)
0級:沒有癥狀
1級:輸液部位發紅,有或不伴疼痛
2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
3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條索祥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的靜脈
4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條索樣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的靜脈>1英寸,有濃液滲出
對靜脈炎進行分級,利于進行區分、記錄、管理及追蹤。
3. 臨床表現
按臨床表現進行臨床分型,包括:
紅腫型:沿靜脈走行皮膚紅腫、疼痛、觸痛。
硬結型:沿給藥靜脈局部疼痛、觸痛、靜脈變硬,觸之有條索狀感。
壞死型:沿血管周圍有較大范圍腫脹形成瘀斑至皮肌層。
閉鎖型:靜脈不通,逐步形成機化。(血栓性靜脈炎) 嚴重者可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
4. 靜脈炎發生率的計算
靜脈炎的例數
靜脈炎發生率= × 100%
靜脈輸液的總數
靜脈炎發生率應低于5%或更低(INS標準),如果靜脈炎的發生率高于5%,應尋找原因并予以排除。
5. 靜脈炎的預防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
選擇適合的靜脈導管及穿刺針;
穿刺后針頭要固定牢固,避免在關節或活動度大的部位置針或置管;
對長期輸液者,應有計劃地更換輸液部位,或留置深靜脈導管(全麻術后24小時更換輸液部位);
避免在癱瘓的肢體行靜脈穿刺和補液;
盡量避免選擇下肢靜脈穿刺輸液;
適當加人緩沖劑,使輸入液體的pH值盡量接近正常人體的pH值(7.4);
嚴格控制藥物的濃度和輸液速度;
外周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一般不超過72小時;
使用高質量的無菌透明敷料;
加強外周留置針留置期間的護理;
輸人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時,應選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靜脈導管。
6. 靜脈炎的處理
停止在患肢靜脈輸液;
將患肢抬高、制動;
局部進行熱敷或熱濕敷(50%硫酸鎂或95%酒精);
搽喜療妥軟膏;
中草藥外敷;
必要時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
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應加強營養,增強機體對血管壁創傷的修復能力和對局部抗炎能力。
藥物滲漏包括滲出和外滲。
滲出:由于輸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蝕性的藥物或溶液進入周圍組織,而不是進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外滲:由于輸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蝕性的藥物或溶液進入周圍組織,而不是進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 滲漏發生原因
(1)靜脈針頭部分或全部脫出血管。
(2)針頭斜面穿透血管的后壁。
(3)局部靜脈內壓增高。
靜脈痙攣;
血管硬化:如老年人、糖尿病、動脈硬化、雷諾綜合癥、肝硬化等;
長期輸注高滲、過酸或過堿或刺激性強的溶液,引起靜脈炎或靜脈血栓造成滲漏;
輸液速度過快,如:靜脈推注、加壓輸液。
(4)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強加的藥物:
高滲性溶液:如50%葡萄糖液、甘露醇、腸外營養液等。
陽離子溶液:如氯化鈣、葡萄酸鈣、氯化鉀等。
堿性溶液:如碳酸氫鈉、20%磺胺嘧啶鈉、硫賁妥鈉等。
縮血管藥物: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體后葉素等。
化療藥物:發皰性藥物和刺激性藥物。
(5)發皰性藥物:發皰性藥物外滲后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
阿霉素(ADM)
表阿霉素(E-ADM)
柔紅霉素(Daunorubicin)
氮芥(HN2)
絲裂霉素(MMC)
長春新堿(VCR)
長春花堿酰胺(VDS)
長春花堿(VLB)
去甲長春花堿(NVB)等
(6)刺激性藥物:外滲后可以引起灼傷或輕度炎癥而無壞死的藥物。
卡氮芥(BCNU)
氮烯咪胺(DTIC)
足葉乙苷(VP-16)
鬼臼噻酚苷(VM26)
鏈脲霉素(STZ)等
2. 滲漏的一般臨床表現
(1)輸液部位疼痛,為燒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漸加劇。
(2)患部腫脹,通常是沿著注射部位或針頭的周圍。
(3)靜脈推注時感覺有阻力。
(4)滴注過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變慢。
(5)浸潤部位周圍皮膚的溫度較低。
3. 外滲的嚴重合并癥
發皰性藥物外滲后,可出現皰疹及大水皰,隨后出現潰瘍,潰瘍下方可見廣泛組織壞死。
神經損傷:如高滲液外滲造成尺、橈、正中神經損傷。
骨筋膜室綜合癥:如手部間隔綜合癥,前臂筋膜室綜合癥。
晚期并發癥:如關節攣縮、肌腱粘連等。
4. 滲漏的預防
(1)提高穿刺技術。www.qhzkw.net
(2)盡量避免使用靜脈鋼針。
(3)需要中、長期靜脈輸液的病人,建議使用靜脈中長導管或行深靜脈插管。
(4)輸注易致滲漏損傷的藥物時,應選彈性好且較粗的血管,避免選用下肢靜脈。
(5)最大程度地稀釋藥物,尤其是化療藥物。
(6)穿刺前局部熱敷、輸注時以緩釋型硝酸甘油敷貼局部。
(7)輸液過程中,若出現局部疼痛,不能根據回血排除滲漏。
(8)告知病人輸液滲漏的癥狀并及時告知醫護人員,以便及時處理。
(9)過度活動的病人適當固定,必要時按醫囑給予鎮靜劑。
(10)為不合作、意識混亂、定向力障礙的病人進行靜脈輸液時要有人在旁協助。
(11)避免在肢體屈曲的部位進行注射。
(12)進行靜脈輸液時,協助病人下床及回到病床上。
5. 滲漏的處理
發生滲漏時停止在原部位靜脈滴注,抬高患肢。
如果滲出溶液刺激性不強時則予以熱敷患部。
6. 細胞毒藥物外滲的處理
(1)立即停止輸液。
(2)以空針回抽滲漏于皮下的藥液然后拔針。
(3)局部封閉治療,生理鹽水5ml+地塞米松2.5mg ,需作多處皮下注射,范圍大于發生滲漏的區域。
(4)使用拮抗劑。 氮芥,絲裂霉素——5%-10%硫代硫酸鈉溶液在滲漏的區域作皮下注射。
蒽環類藥物如阿霉素、柔紅霉素外滲——二甲亞砜涂于患處,每6小時一次共兩周。
柔紅霉素外滲——局部注射50~100mg氫化可的松或局部靜注8.4%碳酸氫鈉5ml,減少藥物與DNA結合。
長春堿類藥物——局部封閉+磁療以緩解癥狀。
(5)局部冰敷。
滲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時,但草酸鉑及長春堿類藥則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經毒副作用的發生。
(6)水皰的處理:多發性小水皰注意保持水皰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熱敷,保持局部清潔并提高局部肢體,待自然吸收;直徑大于2cm的大水皰,應在嚴格消毒后用5號細針頭在水皰的邊緣穿刺抽液使皮膚貼附,避免去表皮。
(7)磁療:減輕疼痛和腫脹。
(8)外科治療:保守治療后仍持續疼痛或發生潰瘍,早期手術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長期疼痛。
(9)恢復期:鼓勵患者多做肢體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恢復肢體功能。
1. 發生原因
短時間內在同一穿刺點反復穿刺。
針頭對穿血管壁。
過度消瘦或年老患者血管周圍結締組織和血管壁薄弱。
拔針后按壓時間過短、按壓部位不準確。
誤穿動脈而未確切止血。
靜脈穿刺失敗后又立即在穿刺肢體的上方綁止血帶。
2. 臨床表現
局部腫脹、疼痛,局部皮膚呈青紫色
3. 預防及處理
加強培訓,提高穿刺技術。
熟悉常用靜脈和動脈間的解剖關系。
如一側肢體穿刺不成功,應改為對側穿刺。
局部隆起疑有血腫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針進行局部加壓止血。
拔針后正確按壓(按壓針進血管處而不是針進皮膚處)。
拔針后勿立即在穿刺肢體的上方綁上止血帶。
已形成血腫者:小血腫無需特殊處理。大血腫早期冷敷,48小時后再用熱敷促進淤血吸收。
1. 發生原因
使用夾板使外周淺表神經受壓(尺神經經尺溝處、腓總神經經腓骨小頭處)、靜脈針刺傷神經或發皰性藥物滲漏損傷神經。
2. 癥狀
受損神經支配部位的肢體出現麻木、無力、刺痛感,甚至功能障礙。
3. 預防及處理
避免局部神經受壓。
熟悉神經與血管的解剖結構與走向,穿刺中病人出現劇痛或觸電感時,立刻拔針更換穿刺部位,并觀察患者的肢體有無疼痛、麻木和活動功能。
發生神經損傷后,患肢不宜過多活動,可進行理療或據醫囑使用神經營養藥物。
1. 發生原因
病人對輸入的溶液或藥液產生過敏。
2. 臨床表現
輕者出現發熱、皮疹、尋麻疹;
嚴重者病人突然感到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冷汗、紫紺、頭暈、眼花、煩躁不安、抽搐、血壓下降、意識喪失、大小便失禁、重者喉頭水腫,病人呈瀕死狀態。
3. 預防和處理
詢問過敏史。
按規定進行過敏試驗。
正確判斷陽性指征。
密切觀察病人用藥后的反應。
按醫囑使用抗過敏藥物。
出現過敏性休克立即進行搶救。
1.熱原樣反應的原因
(1)非代謝微粒:如橡膠屑、纖維、玻璃屑、藥物結晶等。
(2)某些藥物:如右旋糖酐中帶有大分子物質、生物制品含有微量蛋白質、還有類膽固醇類藥物等。
(3)某些機械刺激:如輸入靜脈的液體溫度與人體體溫差異過大,輸液速度太快,藥物濃度太高、刺激性過大,都會造成機體反射性的發冷發熱。
(4)溶液的質量問題: 瓶蓋松動、瓶身破裂,使瓶內液體被污染。
(5)某些藥液本身就易致輸液反應,如白蛋白、B-內酰胺類藥物、細胞色素C、蝮蛇抗栓酶等。
(6)輸液器具被污染:輸液器具包括輸液瓶、袋、管道及針頭等。
(7)聯合用藥:①加藥時被污染或藥品變質。②有些液體在加入某種藥物后,可導致pH改變,或藥物相互作用發生分解、聚合、沉淀、產生微粒而導致熱原反應。
(8)護理操作過程不正規或環境的空氣造成溶液污染。
(9)病人機體自身因素:①機體處于興奮狀態時;②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
2. 處理
減慢輸液速度或停止輸液。
對癥處理。
藥物治療。
3. 預防
輸液前應注意檢查藥物。
加強供應室的管理和質量的控制。
輸液環境應清潔衛生。
減少聯合輸注、注意配伍。
控制輸液速度、藥液溫度。
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七、靜脈輸液危象——氣栓型危象
1. 原因
較大量氣體隨液體進入人體靜脈系統,大量雙氧水治療過程中也可發生。
2. 機制
大量氣體隨靜脈進入血循環至右心、阻塞右心室肺動脈口,妨礙血流進入肺內,反射性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導致急性心衰,嚴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3. 臨床表現
眩暈、皮膚蒼白、紫紺、呼吸困難、心動過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瀕死狀。
4. 預防處理
靜脈輸液時避免氣體隨液體進入人體靜脈系統。
給氧,囑病人左側頭低腳高位臥位,避免氣體阻塞肺動脈口。
八、靜脈輸液危象——負荷過重型危象
1. 原因
輸液過多、過快,使循環血量急劇增加,心臟負擔過重引起。
2. 臨床表現
病人突然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紫紺、大汗、咳嗽、咳泡沫血痰、煩躁不安、被迫坐位。聽診:肺部布滿濕啰音。
3. 預防處理
控制輸液速度。
出現肺水腫癥狀時立即停止輸液,使病人端坐,兩腿下垂,減少靜脈回流血量;35%酒精濕化加壓給氧使用鎮靜劑、脫水劑、強心劑等。
九、靜脈輸液危象——超高熱危象
1. 原因
輸液過程中致熱原進入靜脈系統。
2. 機制
通過體溫調節中樞,使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引起病理性體溫升高,并出現一系列全身反應。
3. 臨床表現
病人表現為寒戰、體溫高達40℃以上,神志不清,煩躁不安、脈搏快、血壓下降,如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
4. 預防處理
嚴格執行操作前查對,如有效期、密封情況等。
嚴格無菌操作,保持環境清潔。
高熱病人先降溫再進行輸液。
輸液時,不能食用冰冷食物及冷水,減少因冷刺激引發過敏反應。
輸液過程中出現寒戰要立即停止輸液,適當保溫;病人高熱時,用藥物降溫;抽搐時用安定、地塞米松等藥物;物理降溫時可用酒精擦浴與溫水擦浴交替進行。
十、靜脈輸液危象——暈厥型危象
1. 原因
病人體質弱、精神緊張、穿刺疼痛、環境不良等都可引起。
2. 機制
該反應平均10分鐘可以自行緩解。反應實質是血管性暈厥:精神緊張可造成迷走神經亢進,內臟血管擴張。
3. 臨床表現
突然暈倒、出汗、面色蒼白、口唇甲床發紺、脈搏細速、血壓下降或測不到,呼吸加快,呈迷走神經亢進樣反應。
4. 預防處理
穿刺前做好解釋工作,細致觀察、體貼病人,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
體質虛弱者臥床。
發生暈厥反應時立即將病人平臥床上,松解衣扣,約10分鐘不能自行緩解者,吸氧,必要時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