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心電圖
1、P波:代表左右兩心房除極;P波的前部代表右心房的激動,中間部分代表左右心房共同的激動,后部代表左心房的激動。
方向:Ⅰ、Ⅱ、aVF、V4~V6導聯直立,aVR導聯倒置,Ⅱ、aVL、V1~V3直立,雙向或倒置;
形態:波頂圓鈍、光滑、有時可能有小切跡,但應小于0.04秒;
時間:小于0.11秒(嬰兒小于0.09秒,兒童小于0.10秒);
振幅:肢導聯小于0.25毫伏,胸導聯直立P波應小于0.15毫伏;
2、PR段:激動通過房室結及房室束的總時間;
PR間期:(又稱PQ間期):激動自竇房結開始,通過心房、房室結及房室束的全部時間;
PR間期正常值范圍:成人0.12~0.20秒(心率60~100次/分);
兒童0.12~0.18秒
嬰幼兒可小于0.10秒;
3、QRS綜合波:代表全部心室的除極波;
Q波:在同一導聯中深度小于1/4R波,寬度小于0.04秒;
QRS時限:正常0.06~0.10秒;
4、ST段:代表心室除極終了到心室復極開始的一短暫時間;
下移:任何導聯應小于0.05毫伏;
上移:肢導聯應小于0.1毫伏,胸導聯小于0.3毫伏(通常V1~V3達0.3毫伏,V4~V6則較少高出0.1毫伏);
5、T波:代表心室復極波;
振幅:一般說在以R波為主導聯應大于同導聯1/10R;
方向:與QRS主波一致;
形態:兩支不對稱,升支坡度較斜,降支較陡,坡頂圓鈍
間期:為0.05~1.25秒,振幅愈高,間期愈長。
(凡測向上的波的幅度必須自基線的上緣測至波的頂端。凡當測量向下的波幅時必須自基線的下沿測至向下波的底端,才能認為是正確的測量方法。
心率的測量:規則心率
心率=60÷PP或RR(秒)
不規則心率:數出3秒內P波或R波數目乘以20,或數6秒內P波或R波數目乘以10即得;)
二、心梗
㈠ 心電圖基本圖形改變
1、ST段改變
(1)、正對梗死區的導聯,出現ST段抬高。ST段弓背向上,與直立的T波融合,成“單向曲線”,為梗死周圍損傷性改變,一般起病后3小時可出現,持續數天或兩周左右。
(2)、電極背向損傷區的導聯,出現ST段明顯壓低。
2、T波改變
(1)、T波倒置,對稱、深、呈冠T波狀。
(2)、背向梗死的導聯,出現高而對稱的起立T波。
3、異常Q波,梗死中心壞死性改變,多在起病10小時后出現。
(1)、Q波時限≥0.04秒。
(2)、深度:在Ⅰ、Ⅱ、Ⅲ、aVF超過同導聯中R波的25%,在aVL>R波的50%;V4-6>R波的15%,V1-3正常不出現Q波。
診斷心肌梗死時,Q波的時間比Q波的深度更為重要,如Q≥0.04秒,雖然Q波未超過上述深度,也應考慮心肌梗死的診斷;相反,Q波超過上述深度,而<0.04秒,診斷意義即明顯降低。
㈡ 分期與心電波形動態演變
1、早期(超急損傷期):梗死后數分鐘到數小時內發生心肌缺血,損傷改變,主要表現為高聳、巨大形T波,ST段斜型上升,亦或出現急性損傷性傳導阻滯。較
少見的為ST段下降,T波倒置,尚無異常Q波。此期室顫率高,但心肌仍處于可逆階段,如迅速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可避免發生心肌梗死。
2、急性期(充分發展期):梗死后數小時到數周。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出現異常Q波。
3、亞急性期(新近性期):梗死后數周亦可達數月(一般三個月左右)。ST段回至等電位線、T波倒置可達最深,末期變淺,兩支對稱,異常Q波。
4、陳舊期(慢性穩定期);梗死后數月(3個月)至數年。僅有異常Q波,T波恢復正常,或為靜止的倒T,不再演變。
㈢、梗死定位
1、前間壁:V1、V2、V3.
2、前壁:V2、V3、V4。
3、前側壁:V5、V6、I、aVL
4、廣泛前壁:V1-6、 I、aVL
5、高側壁:I、aVL、V6
6、下壁:Ⅰ、Ⅱ、aVF
7、后間壁(正后壁):V8、V9。此外V1、V2、呈R波升高,為壞死型 心電圖的倒影。
8、后側壁:I、aVL、V5――V6
9、高位后壁及下壁(后下壁:Ⅰ、Ⅱ、aVF、V7-9)
三、房性早搏
1、提早的房性P’波,其形態與竇緩P波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2、P’R間期≥0.12秒。
3、QRS時間及形態正常。
4、代償間歇多不完全。
四、交界性早搏
1、提前出現的QRS-T波群,其形態與竇性者基本相同,變形者為室內差異傳導所致;其前無竇性P波。
2、如有逆行P’波,可出現在QRS之前或后或在QRS之間,在之前者P’R間期<0.12秒,在之后則RP’間期<0.20秒,若在其中則見不到逆行P’波
3、代償間歇多完全
4、如向上向下傳導均發生阻滯,無逆P及QRS波引發,而僅能從下一個竇性激動下傳延緩或下傳受阻來推知,稱為“隱匿性交界性早搏”。
五、室性早搏
1、提前出現的QRS波群寬大、畸形、其前無相關P波,其后偶有逆行P波。
2、大多數T與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3、代償間歇完全。
二聯律:每個竇性搏動后跟隨一個室性期前收縮
三聯律:每兩個竇性搏動后跟隨一個室性期前收縮
六、心房撲動
1、P波消失,以心房撲動波(F波)代替。
2、心房頻率多在150-350次/分鐘
3、心室率大多規則。
4、QRS波群形態通常正常。
七、心房顫動又稱房顫
1、P波消失,以系列大小不等,形態不一、間距不勻的心房顫動波(f波)代替
2、心房頻率350-600次/分鐘
3、心室率絕對不規則。
4、QRS波群形態通常正常。
脈搏短絀的原因:許多心室搏動過弱以致未能開啟主動脈瓣,或因動脈血壓波動太小未能傳導至外周動脈。
八、心室撲動(簡稱室撲)
規則、連續、大幅度的“正弦曲線樣”波形,QRS-T波群互相融合而辨認不清。
頻率為180-250次/分鐘
九、心室顫抖(簡稱室顫)
1、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形狀不同、大小各異、極不均勻的波動。
2、頻率為250-500次/分鐘
十、房室傳導阻滯
是指房室交界區脫離了生理不應期后,心房沖動傳導延遲或不能傳導至心室。房室阻滯可以發生在房室結、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的部位。
1、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1)
每一個竇性P波均能下傳心室,并產生QRS-T波群。
2)
P-R間期大于0.20S。
3)
P-R間期超過相應心率P-R間期最高值。
4)
P-R間期雖未超過0.20S
,但與過去心電圖比,心率相近或增快時,P-R間期延長)0.04S,凡具備(2)、(3)、(4)條件之一者,即可診斷為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2、二度房室傳導阻滯
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文氏型):(1)PR間期依次逐漸延長,直至一次QRS波群脫落,然后恢復至第一個PR間期。
或(2)竇性P波,P-R間期逐漸延長,直到P波不能下傳,發生心室波群脫落
二度Ⅱ型(莫氏型)房室傳導阻滯:特征是發生心博脫落之前和之后的所有下傳搏動的P-R間期是恒定的
(1)規律的或不定時的發生心室漏博,出現長PR間歇,間歇中有P波,其后不繼有QRS-T波群,長PR間歇為竇性周期的整倍數,房室傳導比例2:1、3:1
或(2)竇性P波,出現長的R-R間歇,間歇中有P波,其后不伴有QRS波群,長的R-R間歇為竇性周期的兩倍。
3、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心房與心室各自激動,呈完全性房室脫節,P-P間期均等,P-R間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