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安全百日專項檢查評分表
2008年-2009年“以病人為中心”醫療安全百日專項檢查評分表
被檢查單位: 檢查人: 陪檢人: 檢查時間:
檢查項目
|
評分標準
|
得 分
|
扣分原因
|
急診科
(分值10´)
|
急診科獨立設置,急診專業隊伍穩定,人員相對固定,設備設施完備,布局合理,滿足急診工作需要,符合醫院感染控制要求(2´);急診醫務人員經過專業培訓,能夠勝任急診工作,急診搶救工作由主治醫師以上(含主治醫師)主持或指導(1´);急救設備、藥品處于備用狀態,急診醫護人員能夠熟練、正確使用各種搶救設備,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急救技術(1´);建立急診“綠色通道”,科間緊密協作(1´)。建立與醫院功能任務相適應的重點病種(創傷、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腦卒中等)急診服務流程與規范,保障患者獲得連貫醫療服務(2´);加強急診留觀患者管理,提高需要住院治療急診患者的住院率,急診留觀時間平均不超過72小時(1´);加強急診質量全程監控與管理,落實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診負責制和會診制度,急診服務及時、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診分診能力(2´)。
|
|
|
重癥監護病房
(分值10´)
|
重癥監護病房布局合理,人員、設備、設施配備與其功能、任務相適應,科間緊密協作(2´);醫務人員實行崗位準入管理,強化理論和技能培訓,提高業務水平(2´);嚴格執行患者入、出重癥監護病房標準,合理使用資源(1´);加強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嚴格執行衛生規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離(2´)。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導尿管所致感染實行監控(1´);落實核心制度和崗位職責,規范全程管理,嚴密觀察、及時處理患者病情變化,提高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2´)。
|
|
|
新生兒病房(分值5´)
|
專業設置、人員配備及其設備、設施符合醫院功能任務要求,布局合理(2´);有質量管理制度落實措施保障安全(2´);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制度與程序,有完整的監測記錄與應急管理預案(1´)。
|
|
|
血液凈化室(分值5´)
|
專業設置、人員配備及其設備、設施符合醫院功能任務要求,布局合理(2´);有質量管理制度落實措施保障安全(2´);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制度與程序,有完整的監測記錄與應急管理預案(1´);血液透析機與水處理設備符合要求(1´);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學污染物、透析液細菌及內毒素檢測達標(1´)。
|
|
|
手術科室和麻醉科
(分值20´)
|
實行患者病情評估制度,遵循診療規范制定診療計劃,并進行定期評估,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和評估結果調整診療方案(2´);實行手術資格準入、分級管理制度,重大手術報告、審批制度(2´);加強圍手術期質量控制,重點是術前討論、手術適應癥、風險評估、術前查對、操作規范、術后觀察及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醫患溝通制度的落實(2´)。術前:診斷、手術適應癥明確,術式選擇合理,患者準備充分,與患者溝通并簽署手術和麻醉同意書、輸血同意書等,手術前查對無誤(2´)。術中:手術操作規范,輸血規范,意外處理措施果斷、合理,術式改變等及時告知家屬或委托人(2´)。術后:觀察及時、嚴密,早期發現并發癥并妥善處理(2´)。提高術前診斷與病理診斷相符率(1´);麻醉工作程序規范,術前麻醉準備充分,麻醉意外處理及時,實施規范的麻醉復蘇全程觀察(2´);加強運行病歷的監控與管理,落實核心制度和規范要求,提高醫療質量,保障治療安全、及時、有效、經濟(2´);有危重病人搶救流程,規范三級醫師報告和職責,提高搶救成功率(2´);嚴格并發癥和醫院感染事件報告制度,不瞞報和漏報(1´)。
|
|
|
藥劑科
(分值10´)
|
藥學部門布局、設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規范,能為患者提供安全、及時、有效的藥學服務(2´);建立突發事件藥品供應與藥事管理機制(1´);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學管理工作模式,開展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1´);建立臨床藥師制,開展臨床藥學工作(1´);健全臨床用藥的監督、指導、評價制度,開展藥物安全性監測、藥物不良反應與藥害事件的監測和報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協助做好細菌耐藥監測(1´);提供合理用藥咨詢服務,積極推廣個體化給藥方案(1´);加強處方管理,落實處方點評制度,提高處方質量,保障合理用藥(1´);加強特殊藥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藥品、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放射藥品的購置、使用與安全保管(1´);不使用非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藥學技術工作,不使用無批號、過期、變質、失效藥品,不生產、銷售、使用未經批準的制劑(1´)。
|
|
|
手術室與中心供應室(分值5´)
|
手術室與中心供應室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要求(3´);制定并實施相關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常規(2´)。
|
|
|
護理管理
(分值20´)
|
(1)護理管理組織(3´)。嚴格按照《護士條例》規定實施護理管理工作,制定健全的護理工作制度、崗位職責、護理常規、操作規程等,并保證實施(1´);根據醫院的功能任務建立完善的護理管理組織體系,護理管理部門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職責明確(1´);護理管理部門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制定護理工作制度,并有相應的監督與協調機制(1´)。
(2)護理人力資源管理(2´)。有明確的護士管理規定,有護士的崗位職責、技術能力要求和工作標準,對各級各類護士的資質、各崗位的技術能力有明確要求,同工同酬(1´); 對各護理單元護士的配置有明確的原則與標準,確保護理質量與患者安全,病房護士與床位比至少達到0.4:1,重癥監護室護士與床位比達到2.5-3:1, 醫院護士總數至少達到衛生技術人員的50%,有緊急狀態下對護理人力資源調配的預案,制定并實施各級各類護士的在職培訓計劃(1´)。
(3)有護理質量考核標準、考核辦法和持續改進方案(5´)。有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并建立可追溯機制(1´);定期與不定期對護理質量標準進行效果評價(1´);按照《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書寫護理文件,定期質量評價(1´);有重點護理環節的管理、應急預案與處理程序(1´);護理工作流程符合醫院感染控制要求(1´)。
(4)臨床護理管理(5´)。體現人性化服務,落實患者知情同意與隱私保護,提供心理護理服務(1´);基礎護理與等級護理措施到位(1´);護士對住院患者的用藥、治療提供規范服務(1´);對圍手術期護理患者有規范的術前訪視和術后支持服務制度與程序,提供適宜的康復和健康指導(1´);各種醫技檢查的護理措施到位。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根據要求正確記錄(1´)。
(5)危重癥患者護理管理(3´)。對危重患者有護理常規,措施具體,記錄規范完整(1´)。護理管理部門對急診科、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血液凈化等部門進行重點管理,定期檢查、改進(1´);保障監護儀的有效使用,保障對危重患者實施安全的護理操作,保障呼吸機使用、管路消毒與滅菌的可*性,建立與完善護理查房、護理會診、護理病例討論制度(1´)。
(6)有護理差錯報告和管理制度(2´)。主動報告護理不良事件,完善專項護理質量管理制度,如各類導管脫落、患者跌倒、壓瘡等(1´);能夠應用對護理不良事件評價的結果,改進相應的運行機制與工作流程、工作制度,
重點檢查護理單元質量與安全管理(急診、手術室、供應室、透析室)(1´)。
|
|
|
病理科
(分值5´)
|
病理科布局、設施、設備、工作流程和人員結構合理,管理規范,滿足臨床工作需要(1´);空氣中甲醛濃度符合要求,病理廢液處理符合要求,環境保護及人員防護符合規定(1´);建立并執行病理質量管理制度,定期開展質量評價和改進工作,嚴格執行標本核對制度(1´);病理報告及時、準確、規范,嚴格審核制度(1´);提高冰凍切片與石蠟切片的診斷符合率,病理切片、蠟塊保存符合規定(1´)。
|
|
|
醫院感
染管理
(分值10´)
|
根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要求,制定并落實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1´);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要求和醫院功能任務,建立完善的醫院感染管理組織體系(1´);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職責明確;醫院的建筑布局、設施和工作流程符合醫院感染控制要求(1´);落實醫院感染的病例監測、消毒滅菌監測、必要的環境衛生學監測和醫院感染報告制度(1´);加強對醫院感染控制重點部門的管理,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術室、重癥監護室、新生兒病房、產房、內窺鏡室、血液透析室、導管室、臨床檢驗部門和消毒供應室等(1´);加強對醫院感染控制重點項目的管理,包括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手術部位感染、透析相關感染等(1´);醫務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消毒隔離工作制度、手衛生規范、職業暴露防護制度(1´);對消毒藥械和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器具相關證明進行審核,按規定可以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實施嚴格的清洗、消毒或者滅菌,并進行效果監測(1´);開展耐藥菌株監測,指導合理選用抗菌藥物(1´);加強衛生安全防護工作,保障職工安全(1´)。
|
|
|
總分(10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