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AMI) 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屬心
內科急危重病,也是引起
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來,中老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死亡率達10 %~13 % ,我科近3年來,共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200余 例, 發病年齡多在40 歲以上男性
患者為多。為使病人死亡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重點做好病人院前急救工作, 現將我科搶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護理體會及早期觀察要點介紹如下:
一
臨床資料
病人來診時癥狀輕重不同。有大半例是步入急診, 有部分
病例是家屬用平車推進來。發病
時間長短不一, 大多數患者是急性發作, 突然胸骨后或心前區壓榨性劇痛, 持續半小時后
用藥仍不見緩解, 疼痛性質增重, 伴周身冷汗, 煩躁不安, 常見的放射到左上肩、上肢或頸部, 有恐懼或瀕死的感覺。
二 急救及護理要點
1 爭分奪秒, 就地搶救: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少死于院前, 因此及早發現、早期的
診斷在院前搶救極為重要。一般先予止痛、鎮靜、靜脈注射利多卡因100mg~ 200mg, 迅速建立靜脈通路, 心電監護、吸氧; 合并休克時應給予抗休克
藥物, 選擇好血管, 以防滲出。本組有2 例患者突然出現噴射狀嘔吐, 鼻腔、咽、喉分泌物堵塞, 病人發生窒息, 立即用吸痰器及時吸引, 使病人很快清醒過來。8 例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在檢查
治療過程中突然發生抽搐, 發生阿斯綜合征,
心電圖波型呈室性心律失常可導致心室纖顫發生或心臟驟停。立即做心前區除顫, 隨后進行復蘇, 病人意識和心電圖波型還未改善過來可循環進行除顫及復蘇, 使這8例患者搶救過來, 恢復了竇性心律。
2 嚴密觀察病情: 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及意識情況, 注意瞳孔、大小便等情況, 記錄心電監護的異常波型及觀察心律情況, 對急性心肌梗塞要注意呼吸或心搏驟停, 應立即派人通知
醫生, 護士不得離開病人, 并立即采取人工呼吸或心臟按壓等措施, 以免貽誤搶救時機。
3 做好心理護理: 患者需要安靜環境。不能讓更多家屬陪護, 避免情緒激動。在給患者治病過程
中醫護語言應親切、恰當解釋病情。讓病人有戰勝
疾病的信心。其次要選派思想素質好、業務技術熟練的護理搶救小組, 以高尚的醫德和熟練的技術贏得病人的信賴, 使之處于最佳心理狀態。
4 一般護理: 急性期病人絕對臥床休息。不能隨意搬動或讓患者自行翻身, 更不允許下地走路。病情穩定后平臥位轉送病房, 途中應注意病人意識及生命體征變化。
經醫護人員積極搶救, 使入院前200余例心肌梗塞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搶救, 使他們轉危為安。
三 急性心肌梗塞(AMI)近年來,中老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死亡率高,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群的生命與健康。所以早期嚴密觀察及精心護理對AMI 的預后轉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總結如下。
1 早期觀察
許多AMI 患者發病早期,其臨床癥狀并不典型,容易造成誤診而延誤最佳救治時間,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因此,臨床護士必須迅速識別早期AMI 的癥狀及體征,及時實施心電全程監護,配合臨床醫生盡早做出準確的臨床診斷、護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嚴密觀察。
1 血壓降低
平素
高血壓病
人,近年來未服降壓藥,突然血壓降至正常,或原來血壓正常的人,血壓突然下降,要考慮AMI 的可能。如卜某,患高血壓病,近1
年來未服降壓藥,入院時訴頭暈目眩,測BP12/ 8kPa ,追訴其3
天前胸骨后痛、惡心出冷汗,未引起重視,遂即報告值班大夫,急查EKG;廣泛前壁AMI ,予溶栓及擴冠等治療,患者病情逐步穩定。
2 心電圖“正常”
懷疑AMI 病人如EKG正常,不能輕易否定AMI ,如劉某訴胸骨后悶痛持續1h
,急查EKG,不但未出現心肌梗塞圖形,既往陳舊性前間壁心梗也不存在。這是相對部位下壁發生了AMI ,使原有的病理性Q 波“中和”消失,原有ST
- T改變反而轉正常,但仍要考慮AMI ,給予早期的心電監護及觀察護理。
3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Af) 雖為風心病、高心病、冠心病及甲亢性心臟病等引起的常見心律失常,但要及時查EKG排除AMI ,采取相應治療。如張某初診時訴心慌煩躁,無胸骨后疼痛及大汗淋漓,急查EKG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Af 。
4 劍突下燒灼
本癥狀在排除胃、食道病變后,要查EKG 排除AMI。如趙某,患Ⅱ型
糖尿病,入院第2 天晚上9 時突然劍突下燒灼、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急查EKG:急性高側壁心肌梗塞圖形,心肌酶譜:L DH CPK升高,CPK - MB 高出正常10 倍以上,按AMI
方案搶救治療后癥狀緩解。
5 牙痛
不典型的AMI 癥狀,表現多種多樣,治療與護理要全面權衡,以免延誤病情,如李某既往有高血壓病,腦梗塞病史,此次入院因頭暈失眠,BP24/ 14kPa ,經治療血壓降至正常,
癥狀緩解,第5 天凌晨在值班時,患者突然劇烈牙痛持續半小時。急查EKG:急性前側壁心肌梗塞,及時轉入搶救室,給予擴冠、溶栓等治療,牙痛消失。
四 早期護理
AMI病人心肌收縮力下降,發展為心衰的危險較非AMI 病人高7 倍~10 倍。因此,護理人員必須了解心衰的預防及識別,以便有效地評價病人的潛在危險因素。我們體會臨床護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飲食
少量多餐、低脂低鈉飲食。晨起可飲一杯溫開水或牛奶,食譜中要有一定量的漿汁、菜湯等,合理膳食,不易過飽。否則胃腸道的需血量因過多進食驟然增多,
壞死心肌為滿足胃腸消化蠕動,要靠增加心肌收縮力排出更多的血液,因此加重心臟負擔,一則引發心絞痛,二則誘發急性左心衰竭。
2 休息
AMI有并發癥者一周內強調臥床休息,大小便均在床上進行。充分的休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肌處于最低代謝狀態,有利于損傷心肌的修復及病情的恢復,減少并
發癥。一患急性下側壁心肌梗塞并發心律失常者,患病一周內連續數次不聽勸阻,夜間怕影響陪護休息私自下床解大便,反復活動后出現梗塞后心絞痛,急性肺水腫,最終形成室壁瘤。因此要反復給病人講述早期臥床休息的重要性,但對AMI 無并發癥,3 天~5
天后可被動活動,有利于促進心臟的康復,還改善病人的精神狀況。
3 便秘
AMI病人由于限制早期活動量,胃腸蠕動差,極易形成便秘。大便干結時所用力相當病人上三層樓消耗的能量,故要保持大便通暢,給予富含維生素、粗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海藻、薯芋類食物,刺激腸管蠕動,促進排便。若便秘時給予腹部熱敷、按摩或
針灸等。腸燥時可給予花生油、芝麻油等口服或果導片潤腸通便,必要時可采用灌腸方法,但心絞痛發作時禁忌。
4 心理護理
許多AMI病人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而易出現緊張、焦慮、失眠等心理危機征象,已被列為住院AMI
并發癥的常見危險因素之一。因此,要求護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現鎮靜、自如。主動介紹病區環境和科室情況,使病人心情放松、解答其關心的問題,盡可能滿足病人
的心理需要。樹立戰勝疾病信心。如煩躁失眠者,可酌情給予鎮靜劑。
5 輸液速度
AMI病人輸液速度宜緩慢持續靜點,否則單位時間內血容理的驟增,易引起心衰。護理人員要增強責任心,同時要教育病人和家屬配合,不能隨意將液體速度放快。有一AMI 病人輸液時突然出現急性心衰征象,搶救后脫險。追述病人訴想解大便,而私自放快液體所致。
6 戒煙
教育AMI病人戒煙,吸煙對心血管有不良影響,已被公認是冠心病三大危險因素之一。故在護理時,要給病人講清吸煙對身體的危害性,力勸患者戒煙,否則不僅可誘發AMI ,還可降低AMI 的臨床療效,對將來康復及生活質量不利。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雖目前溶栓等有效治療手段可搶救壞死心肌,但早期的觀察和護理在近年住院病死率大大下降中起重要作用。為此,要加
強責任心,一絲不茍地觀察每個癥狀及體征,不要輕易放過捕捉到的有關癥狀,以便能及時發現問題。明確護理本病的主要體征,如生命體征,心電圖變化等,配合
醫師果
斷處理臨床可能遇到的意想不到的變化。護理應對AMI
病人的危險因素做進一步評測,加強教育使易患危險因素得到控制和改變。在早期護理中,心理護理尤為重要。給予病人精神安慰,保持心情舒暢,解除思想顧慮,
避免外來的精神刺激,過度緊張及情緒激動,尤忌大喜、大怒和驚恐。采取積極的心理康復理,消除
患者的心理障礙,降低患者的焦慮程度,可降低心肌的氧耗,盡早恢復心功能,減少三大并發癥的發生,使病人順利渡過急性期,為進入恢復期,提高生活質量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