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理解魯迅為什么棄醫從文,因為他知道,僅僅醫治病痛是不夠的。”李亞敏說。
李亞敏是國內培養的首位護理學博士后。今年9月,湘雅二醫院急診科的護士長李亞敏,離開了20多年的老崗位,被調到了該院臨床護理學教研室。
急診科多年的護士工作,讓李亞敏思考,護士工作是不是只要“能打針換藥”就可以了?李亞敏說,相對于醫病,醫心也很重要,因為很多人的病,可能更多是心理或者情緒上的。
醫病
急診室里的面孔
上世紀90年代初,湖南醫科大學衛校大二學生李亞敏去湘雅醫院心內科實習,這是李亞敏第一次專業實踐,剛開始還有點發怵,“后來給一個病人打針,我一針扎下去,嘿,不偏不倚,打得真好。”李亞敏笑。
“可能我動手能力比較強。”她說。
這次實踐給了李亞敏很大的信心,她覺得自己能勝任將來的工作——“這是最開始的想法,認為能打針就能做好護士了。”
畢業后,她分配到了湘雅二醫院急診科。
急診科是個什么地方?“它不像其他科室,病種比較單一,急診科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病人和家屬,簡直是個突發事件集中地。”
更貼切一點的說法,“是個小型社會體”。
很多人適應不了,因為它不僅對體力和精力有要求,而且挑戰心理承受能力。
“人在(身體、情緒)不好的情況下,會暴露人性特別惡的一面。”李亞敏說。
在急診科的護士崗位多年,李亞敏見過形形色色的病患和家屬,而人性,也從這個窗口流淌出來。
“見得多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真正的孝子(女),父母情況不好,就在病房里大吵大鬧,怎么不給我爸(媽)先排位啊?他有點故意放大他的情緒,讓大家看到,他是個孝子他著急啊,你們醫生趕緊給我爸(媽)看病!也可能是情緒的釋放,越暴怒其實越脆弱。另外一類,其實不想給家人治病,他就故意找茬啊,說你這個診斷是有誤的,有點故意妨礙醫護人員工作的意思。”
“這就需要護士去判斷,然后處理。”比如第二種情況,李亞敏的做法通常是,“毫不客氣地講出真相,跟他說,你的心思我們知道,不要在這里鬧”。
頗有意味的是,家屬這時候“愣在那里,然后消停了”。
李亞敏說,做護士,除了業務能力要過硬,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其實是觀察、溝通和應變能力。
“無論情況多壞,你的氣場要告訴別人,沒問題,這里交給醫生,你要把這些意思傳達給病人和家屬,讓他們情緒恢復穩定。”
但不是所有護士都能做到時刻冷靜、溝通無礙。李亞敏剛開始也做不到。她“壓力很大,整晚睡不著覺。”
“病人家屬情緒不好,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醫生護士遭受職業暴力在急診室是常事,幾乎每天都會“上演”。
“可能只是因為換藥慢了一點點,老大爺一個巴掌就呼過來了。”李亞敏說,“我之前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呢?后來才想明白。”
醫心
天堂里的彩票
2001年,在做了7年護士后,李亞敏通過競聘,選上了急診科的護士長。
同事對李亞敏的其中一個評價是,“外表爽朗,內心其實細膩、感性”。作為護士長,她依然每天要處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情緒,也“感到過厭倦”。
但是她“從沒想過離開這里”,“你喜歡一份工作,肯定有它打動你的地方。”李亞敏說。
前幾年,急診科來了一位19歲的男孩,得了腎衰竭,需要一個月做一次血透,每做一次血透,要花費數千元。男孩來自農村,家里窮,沒有父母,只有一個哥哥。
“后來沒錢治病了,哥哥也不愿意管他了。”李亞敏說。男孩死在了醫院,她去派出所辦理手續,整理男孩的遺物,“發現他滿口袋都是彩票。”
“我當時就想,他是一直想著中彩票然后給自己治病的。哪怕沒有一分錢了,家人也不管他了,他依然想著活。真的特別難過。”李亞敏說,“我怎么沒有早一點發現呢?”
這件事給李亞敏的觸動很大,她想過寫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天堂里的彩票》。
“當然很多東西不是我們去想就能改變的,但是,總有辦法去一點點接近。”李亞敏說。
她說,她后來特別理解魯迅,“他為什么棄醫從文?因為他知道,光醫治身體上的病痛還不夠。很多人的病,可能更多是心理或者說情緒上的。”
具體到自己的工作,她也經常反思“作為一名護士,僅僅護理好病人是不是還不夠?”
李亞敏的導師、中南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唐四元說,2011年以前,護理學是臨床醫學下面的二級學科,“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認為護士工作是一個招呼病人的職業,只要會打針、發藥、輸液、鋪床等技能,照顧病人不出醫療事故就行,認為護士只要有一個中專或大專學歷就可以了,這種觀念嚴重阻礙中國護理學科的發展。”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原來‘以疾病為中心’發展到‘以病人為中心’,再到如今的‘以健康為中心’,護理工作也由原來單純的‘疾病護理’發展到如今的‘整體護理’,這就意味著護理人員不但要有臨床護理技能,還需要有健康指導、心理護理等知識。”
正因為如此,2011年,護理學成為一級學科,一年之后全國當時設立了多個護理學博士后科研站點。中南大學是其中之一。
“從整個醫學層面上,再到護士個人,或許都感受到了變化。”唐四元說。
李亞敏積極適應著這種變化。
1999年,李亞敏通過自考考上了中南大學護理學院的本科專業。2004年,她又考上了中南大學公共衛生管理的碩士專業,兩年后又獲得了中南大學精神衛生專業的博士專業文憑。
2013年,李亞敏獲批進入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護理學博士后流動站。2015年,李亞敏順利通過考試和答辯,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國內培養的護理學博士后。
科研
孤獨癥的血標本
獲得博士后并不容易。唐四元說李亞敏“特別能吃苦”,“為了研究或完成某個問題,她鍥而不舍,通宵達旦。
比如,博士后課題研究過程中,需要收集孤獨癥家庭全家人的血標本,家長一方面很有顧慮,一方面更心疼孩子,有一次為了采集一個家庭的標本,她去做了五次家訪,還找了朋友出面做工作,買了很多禮物給孩子,帶孩子玩游戲,終于打動父母。”
另外,他強調,“還是工作環境造就了她。”今年9月,李亞敏被調離至醫院護理部科研崗位,用意即在于此。“雖然離開一線會讓她有遺憾,但從醫院整體布局來說,需要她這樣的人才,將科研帶入臨床,使整個護理隊伍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完善現代護理學。”
現在的李亞敏,主要工作是科研,除此之外,還要給護士以及實習生上課。她偶爾還是會回急診室看看,給護士們一些指導。
“一來多少還是有些留戀,另一方面,我覺得我是一名護士,其次才是博士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嘛。”她笑。
人物特寫
通過閱讀,“看”到生活
李亞敏出生于常德,是那種從小就會讀書的女孩。初三那年,湖南醫科大學衛校在常德鼎城區有一個招生名額,李亞敏便想著試一試。
“我當時并不了解醫生或者說護士這個行業,也談不上有興趣。但我對‘大學’很向往,是‘醫科大學’這幾個字吸引了我。”李亞敏說。
老師不贊同她報考,認為競爭太激烈。但“天生不畏難”的李亞敏還是想試一試。
成績出來,她成了那個幸運的“唯一”。學校其實是中專,但作為當時的名醫院專門培養護理人才的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素質都很高,“萬里挑一才到這里的。”
大學里,李亞敏表現出了一個小城姑娘少見的才能,她一路從班長做到了學生會主席。“都是投票選出來的。特別是班長,大家剛剛認識,就需要你有不一般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溝通以及表達能力。”李亞敏說。這些能力,正是后來當護士的時候特別需要的。
有意思的是,這個“學生會干部”的心思并沒有完全在工作和學習上。在哪呢?“文學”。
通過閱讀,她“看”到了很多東西,“社會的,人性的”,以及人們的生活。
這種閱讀的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即使有了家庭,工作繁忙,40歲的李亞敏還是每天抽出至少兩個小時時間看書,“從不看電視,除了《我是歌手》,哈哈。”
李亞敏的導師唐四元說,這些習慣和品質都幫了她,“閱讀讓她有了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她的眼界更開闊,看事物的角度也與別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