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兒,神經外科護士都得干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閱讀提示|電視劇《心術》的熱播,讓公眾對神經外科的醫生、護士的日常工作有所了解,劇中神經外科護士美小護,是個十足的熱心腸,她對病人照顧周到,又為貧困患者捐款治病。近日,記者分頭來到河科大一附院老區和新區醫院,對神經外科護士工作進行體驗。
做這里的護士,要不怕臟和累
昨日早上6時,鬧鐘準時響起。孟磊從床上爬起來,快速洗漱,隨便扒拉兩口早餐,就趕往河科大一附院新區神經外科。她是該院神經外科的護士長。孟磊換上護士服,給鏡子里的自己一個微笑后,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這里常接收顱腦損傷的患者,而顱腦損傷在意外傷害的死亡率中居首位。病情急、重、復雜、變化迅速。上午9時,孟磊打開5、6床的病房門,一股臭氣撲面而來,未等她張口問,患者家屬解釋:“病人昨晚腹瀉,已經用過藥,現在又拉了。”原來6床病人是個昏迷的患者,陪護的是位瘦弱的女士,沒力氣翻動病患,更換床單。孟磊立即拿來干凈床上用品,開窗通風,協助家屬為患者翻身。
孟磊說,神經外科的護士,要過的第一關就是不怕臟,清理大小便、吸痰是常有的事情。“患者呼吸道梗阻,需要馬上吸痰、氣管切開、保持氣道通暢;呼吸、心跳驟停,要馬上氣管插管、心肺復蘇,一側瞳孔散大,做好術前各種準備,行開顱血腫清除引流減壓術……”孟磊說,這樣緊張的搶救場面,經常在神經外科上演。所以,這里的護士還要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和較好的體力。
做這里的護士,要夠“強大”
“神經外科大多是臥床的病人,護理任務非常繁重。”河科大一附院神經外科二病區護士長焦瑞娟介紹說,作為神經外科的護士,要夠“強”,具有較強的專業護理水平、較強的責任心和體能,還要有較強的心理調節能力。在神經外科,手術后病人的專業護理任務特別繁重,病人的導管多,最少有6條,最多時有十幾條,包括進行營養輸送的胃管、進行尿液引流的尿管、腦室外引流管、腰大椎引流管等。這些導管維護著病人的生命,所以要注意它們的變化,需要定時觀察各條導管的量和顏色,要保持不脫管和導管通暢。因此,神經外科的護士需要特別勤快,要極為細心,關注細節。
焦瑞娟說,神外病區長期有臥床的病人,基礎護理任務量也很大。每天大量的口腔護理、會陰沖洗、膀胱沖洗、擦洗、翻身拍背、更換臥床病人床單、處理大小便、喂飯、打水等,要求護士具有吃苦耐勞、不怕臟、關心體貼病人及強烈的愛心。
“為改善病人皮膚血液循環,增強病人皮膚的抗菌能力,防止病人產生褥瘡,護士們要每2小時協助患者進行翻身、扣背、按摩受壓部位的皮膚。”焦瑞娟介紹說。
要對得起這份職業和良心
五一小長假臨近,但對于這里的醫護人員來說,并沒有什么不一樣。“過節對我們來說,沒啥不一樣,護士們對節假日已經沒有什么概念了。”孟磊笑著說,其實,有時候想想當護士確實挺苦的,但還是喜歡這個工作,因為它具有挑戰性,每次發現患者病情變化的時候,就相當于把一條命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了。
孟磊說,她們最高興的事情,就是看到病人健健康康出院。這里很多病人出院時,可能還處于朦朧嗜睡的狀態,根本不知道護士們經常對他們進行日常護理,有些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病房里住過。“但每當病人回來復查時,大夫說病人恢復得很好。我們也很高興,覺得工作沒白做。”
“醫學永遠都有學不完的東西,做護士也一樣。醫生的水平比較高,為了跟醫生配合默契,我們的水平也必須提高,那就必須學習。”孟磊說,平時上班不可能有時間學習,就要利用自己不多的業余時間去學一些東西。只要我們在崗一天,就一定要照顧好病人。雖然累點,但對得起這份職業和良心。
小貼士家庭護理
神經外科患者術后出院,不少病人家屬因缺乏護理知識,擔憂家庭護理的一些問題。離開醫院后,不少病人也有對自身疾病的預后擔憂及怕增加家庭負擔。對此,孟磊說,出院前,醫院護士會對病人及家屬做好康復知識宣教,包括康復計劃、家庭成員溝通,安全問題,環境設置等。
孟磊提醒,病人家屬在日常護理中,要保證每天室內通風兩次,每次半小時,衣服被褥勤換洗,有偏癱患者,廁所要安裝扶手,認知障礙患者,要做到身旁不離人,并且去除環境中危險物。
另外,在語言康復訓練上,要耐心協助,不宜過急,強化病人的應答能力;肢體鍛煉方面,要鼓勵主動活動,開始在有依靠的地方站立,如背靠墻、使用拐杖等,登臺階練習以改善下肢肌力。在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方面,首先要讓病人學習用手提物、放下等,在學好抓握基礎上再練習洗臉、刷牙、洗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