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陰霾籠罩的心靈重見陽光——記北京軍區第261醫院精神病科總護士長蔡紅霞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享受著蔡紅霞眉宇間漾出的微笑,記者很難相信,眼前這位纖弱女子30年的職業生涯是在精神病科度過的。“您是怎么在常人望而生畏的崗位上堅持下來的?”“也沒什么,我就是喜歡。”作為北京軍區第261醫院精神病科總護士長,蔡紅霞的這份喜歡,讓萬余名精神疾患人員康復回歸社會,也讓數萬個曾經沉悶的家庭傳出了笑聲。
用博愛尊重患者
“其實,我真沒想到會當精神病科護士,從軍醫學校畢業時,一張分配命令,就進了精神病科。那時我只有17歲,面對患者的怪異行為,我很恐懼。后來,在老同志的幫帶下,漸漸熟悉了崗位、流程和患者,恐懼感消失了,就喜歡上了這個崗位。不知不覺,30年過去了。”獲得了軍人和護士最高榮譽的30年職業生涯,在蔡紅霞的微笑中,顯得那么平淡無奇。
頭上、胳臂上、手上大大小小的傷疤,是蔡紅霞在“熟悉崗位、流程和患者”過程中留下的印記。其中,1987年那次受傷,讓她記憶猶新:“那天,我正給一位拒食患者喂飯,一名患者突然跑過來,抓住我的頭發就往桌上磕。被同事們救下后,我昏睡了3天。后來那位患者見到我,抱著我的腿給我磕頭認錯,其實我并不怪他,反而從心里同情他。得了這個病,婚姻破裂了,工作丟了,家庭也雞犬不寧,唉……”一聲輕嘆,傳遞出她心底深處的溫情。
“對精神疾病群體,光有同情是不夠的,他們同樣值得尊重。”這是蔡紅霞堅守在心底的信念。護士陳韶蕾告訴記者,有一位剛入院的患者,總懷疑飯菜有毒,無論是集體就餐還是護士喂他,死活不肯吃。護士長去給他喂飯,剛喂了一口,他就把飯菜吐到護士長的臉上。護士長笑笑,先吃了一口,然后再喂給他,從此,他就不拒絕吃飯了。
時隔近20年,醫院心理專家王曉慧仍清晰記得,一年冬天,派出所送來一位病人,老遠就能聞到身上散發的惡臭,腳后跟凍裂的大口子露出骨頭。已是護士長的蔡紅霞挽起袖子,親自給病人洗澡、理發、剪指甲,清洗傷口,換上干凈的病號服。而留在手上的異味,讓蔡紅霞很多天都難以端起飯碗,身邊的人也躲之不及。
1989年,全軍醫療系統評選模范護士,條件簡單明了:連續5年沒請過病假、事假;連續3年每年值夜班120個以上;沒有發生過護理事故和護患糾紛;業務精湛,有論文發表。北京空軍篩遍所屬6所醫院千余護士,只有蔡紅霞一人符合條件。這一年,蔡紅霞榮立了二等功。兩年后,她榮立一等功。
點燃病患生活希望
捧起《現代精神疾病護理學》,若不是封面上清晰地印著主編者的名字,你很難相信,這部82萬字的專著,是只有中專學歷的蔡紅霞利用8年業余時間,查閱數萬份病歷,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完成的。30年來,為了值得敬重的生命,她在精神疾病護理康復科研領域進行著不懈探索,甚至以身試藥。
“是藥三分毒,精神類藥品副作用更大,我當醫生20多年,只見過兩個人以身試藥,一個是患者的母親,另一個就是蔡紅霞。”醫院副院長祝楊感慨地說。
“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說不清服藥后的不良感覺,我嘗一嘗,可以把身體感受到的副作用記錄下來,以便在病人出現藥物反應時,及時報告醫生,有針對性地用藥,保證病人安全。”蔡紅霞說得輕描淡寫,但護士任志亮說,“一次護士長試服一種藥后,神志不清,從樓梯上滾了下去。”
在蔡紅霞滿是病例資料的辦公桌上,一本相冊十分顯眼。翻開一看,是各式各樣精美的手工藝品照片。相冊最后一頁上寫著:“護士長,我現在已經是老板了,開了一家工藝品作坊,是您的幫助,讓我重新點燃生活的希望!”蔡紅霞欣慰地說,這是一位康復患者寄給她的。
醫院政委張冠軍告訴記者,2007年,蔡紅霞創建了全軍首個精神病專科醫院工娛治療中心,通過手工、陶藝、書法、繪畫、舞蹈等多種輔助性康復娛樂,激發病人的生活創造潛能,為病人回歸社會架起一座橋。5年來,已有7000多名病人從這里康復出院回歸社會。
“今年是我入伍第34個年頭。我選擇了精神科護士這個職業,就選擇了一個夢想,那就是讓我的心成為患者的家,幫助那些被陰霾籠罩的心靈重見陽光。”蔡紅霞說。
今年,蔡紅霞榮獲第44屆國際南丁格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