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護士輕傷不下火線 吊鹽水堅守崗位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記者在華山醫院皮膚科門診治療室見到何維嘉時,她剛剛掛完一袋鹽水。拔出針頭,何維嘉立刻起身著手準備下午的工作。身為護士,何維嘉每天都在為病人服務。誰料連日來高強度滿負荷的工作,讓何維嘉自己也成了病人。然而,雖然一度高燒38.5℃,但這位從業27年的老護士倔強地不愿向病痛妥協,掛著鹽水繼續奮戰在醫療一線。
今夏,罕見的持續持續晴熱天氣催高了申城各大醫院的門急診量。作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明星學科,皮膚科日均門診量自入夏以來始終保持在4000人以上,極端峰值甚至突破5000人次。醫護人員所承受的工作壓力之大,并不難想見。
無法停轉的“齒輪”
“如果你們昨天來采訪我,恐怕是要空手而歸了。昨天一下午,我和病人說話都要靠擴音喇叭,這種狀態下怎么接受采訪?”6日晚,何維嘉突發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一整夜后,第二天一早她仍舊來到醫院照常上班。本以為吃過止瀉藥后就應該沒什么大礙,然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癥狀讓她意識到,自己可能是發燒了。
中午時分,何維嘉在醫院掛了急診。不僅體溫已經高達38.5℃,驗血結果也提示白細胞升高,體內有炎癥,應立即輸液治療。于是,當天下午,皮膚科門診病人便看到了這樣的一幕:門診服務臺后面,坐著一個正掛著鹽水的護士。雖然看上去很虛弱,聲音也比平日里要輕,但她依然耐心地一一解答著病人的各種咨詢。
何維嘉告訴東方網記者,自己堅持帶病工作,絕不是為了作秀,而是為了保證整個皮膚科門診的正常運作;某種程度上來說,實乃不得已而為之:“三樓一整個樓面都是皮膚科的門診,整個護士團隊只有8個人。團隊的每個成員就像流水線上的一個齒輪,缺掉一個就難以運轉。在這種節骨眼上如果我請假休息,那整個門診的工作節奏就全部亂套了。”
一刻不閑的“閑差”
門診服務臺在不少人看來是個閑差,所要做的僅僅只是坐在候診區的吧臺里,解答病人的咨詢。然而事實上,這項“翻翻兩片嘴唇皮”的工作,遠非看起來難般輕松:“早晨七點半到崗后,面對的就是數以百計的病人。服務臺經常是里三層外三層,問我一個問題都得排半天隊。”何維嘉說,曾經有病人開玩笑,說候診區簡直像個菜市場,到吧臺咨詢就像當年排隊看世博會。
手把手地耐心指導,不厭其煩地反復解釋……在門診服務臺,“口干舌燥”或是“磨破嘴皮”早已不是夸張的形容,而是何維嘉和她的同事們每日的常態。巨大的門診量也帶來了相應的巨大咨詢量,到崗之后幾乎一刻不得閑。何維嘉說,就連倒水甚至上廁所都不得不“軋苗頭”,見縫插針地迅速解決。
掛著水的何維嘉,在服務臺撐了整整一下午。皮膚科每日門診量都在4000人次以上,來服務臺咨詢的患者數量無疑也以千計。面對病人五花八門的問題,何維嘉起初先用嘴說,后來不得不用上擴音器,到最后干脆寫起了小紙條:“人多嘴雜,候診室人太多,病人來咨詢可能就聽不清我說話。而我么本來就虛,說話聲音輕,所以只好把喇叭聲音開到最大,盡量讓病人聽清楚。到最后實在說不動話了,就寫在紙上讓病人自己看。”
屢屢中斷的采訪
皮膚科門診還承擔著部分治療任務,在治療室為病人進行各種治療也是護士們的工作之一。東方網記者采訪何維嘉時,她當天所負責的就是門診治療室。而這也讓這次采訪成為了記者所經歷過的最支離破碎的一次人物專訪:采訪過程中,不斷有病人來到治療室,為了保證醫院正常工作,采訪不得不被一次次打斷。
在病人的皮膚上比劃刀子、剪刀絕非兒戲,需要極其精準的操作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雖然何維嘉經驗豐富,每次治療都能速戰速決,但偶爾也會陷入“拉鋸戰”。在為一名小男孩處理腰部的疣時,男孩因為恐懼和疼痛哭鬧個不停,不斷扭動著身子不愿配合。何維嘉一邊授意男孩的母親“穩住”患兒,一邊不斷地與男孩說話試圖分散他的注意力,同時尋找“下刀”的機會。
終于,男孩身上的疣處理掉了。發現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疼,男孩破涕為笑,牽著媽媽的手走出了治療室,而何維嘉的腦門上卻早已泌出了一排細密的汗珠。何維嘉說,如果昨天自己請病假,那么治療室的護士就不得不治療室、服務臺兩頭跑,既徒增了同時的工作量,也難以保證效率:“每個人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然后每天、每個人、每個崗位都是這么忙,在這種時候,你怎么好意思提出請病假?”
[記者手記] 讓護士“好意思”請病假
上海衛生部門6日發布健康提示:建議市民常見病、多發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選擇就近治療。衛計委公布的數據顯示,自入夏以來,上海多家三級醫院日門診量破萬。其中,新華醫院、華山醫院、仁濟醫院、第六人民醫院、瑞金醫院分列7月日均門診量前五;新華醫院和華山醫院單日門診量甚至突破1.5萬人次大關。
然而,在巨大的門診量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在采訪中,記者獲悉,華山醫院皮膚科每日門診病人中,皮炎、濕疹等常見皮膚病和青春痘等慢性皮膚病患者占七至八成。該院皮膚科門診組長林盡染坦言,絕大部分皮膚病作為一種慢性病,本身就難以根治,只能緩解和控制癥狀,并沒有特效的治療手段。因此普通皮膚疾病的診療大型醫院并沒有特別的優勢,在二級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樣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療。
然而,不少市民對于三甲醫院始終都存有一種“迷信”心理,同時對二級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缺乏足夠的信任。事實上,對于常見病、多發病,如能拋卻這種“迷信”選擇就近就醫,不僅能夠為自己省下大量的時間精力,同時也能夠緩解大型醫院的壓力,讓何維嘉這樣奮戰在醫療一線的基層醫務工作者不至于“不好意思”請病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