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天18元,患者交給護士,家屬不用陪床。天津一醫院推行8年——護士兼護理 如何可持續(民生調查)
【核心閱讀】
病人住院,家屬要陪床,沒準還得請護工,又耗精力又費錢。
在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家屬每天交18元的護理費和包餐費,護理工作由護士全包。由此增加的成本,大部分都由醫院承擔。
醫院環境更安靜了,病人和家屬也省心了。算純經濟賬,醫院或許是虧了,算社會效益賬,醫患雙贏。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住院是一件讓病人和家屬都痛苦的事。為了減輕病人及家屬的負擔,近些年來,不少醫院都在積極推行“無陪護”護理。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一些醫院實行一段時間之后相繼偃旗息鼓。
在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推行“無陪護”護理至今已8年,優質護理服務試點病房比例達到了100%。
“無陪護”護理是怎么推行的?近日,記者來到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一探究竟。
護士要干哪些活兒?
治療與生活護理全由護士協助
沒有家屬陪護,病人的護理工作,護士都能全包嗎?
“病人住院期間的治療護理包括輸液、取送藥物,生活護理包括洗漱、翻身、喂飯、剪指甲甚至大小便等全部由護士幫助完成。”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護理部主任田麗說。
同時,醫院營養科還為每位病人量身定做營養餐。住院部肝膽科10病區共49張床位,手術第一天要禁食,流質;糖尿病患者,主食限量,根據身高體重來制定飲食方案……在營養科營養師孫雅琴的配送單上,數十頁記錄著每個床位患者的姓名,病因和膳食種類。
在她的餐車到達病區時,病房里安靜整潔,每人一張統一樣式的白色小餐桌已擺好,患者已經調好了臥位。看似簡單的喂飯由護士操作起來則完全不同。醫院專門制定了一套護士協助病人進餐的流程,包括協助病人洗手、餐前服藥、協助有需要的病人進餐及服用餐時藥、觀察病情、關注進餐量、飯后協助漱口、整理餐桌等。
10病區護士長權月說,入院接診流程、協助進餐流程、日間有效巡視、夜間有效巡視、患者手術交接流程、患者檢查流程……像這樣無陪護狀態下的常規護理操作,都制定了規范化標準操作流程。
這些流程規范而體貼,比如,為保證患者服藥時水溫適宜,護理部規定每名患者的口杯里都必須提前晾有半杯水;在夜間巡視觀察患者呼吸時,要用手電筒觀察患者腹部,避免頻繁開燈等。
“剛開始壓力很大,睡不著覺,每個患者的治療,飲食起居,我們都得做到心中有數。”田麗說。
為何推行“無陪護”?
陪護家屬上千名,護工服務難監管
為何要推行“無陪護”?
2003年10月,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16層的新住院大樓投入使用,病床數增加至1080張。讓院長杜智沒想到的是,住院大樓6部電梯全天候運行,還是擠不上去,有幾次還差點發生踩踏事故。
不僅如此,上千人次的陪伴,“病房里滿是家屬,喧嘩吵鬧的,抽煙打牌的都有,增加了院內感染的風險。”杜智說,大樓是新了,條件卻更糟了,病房像候車室。
而且,有的病人家屬不能陪伴時,只能以每天幾十元乃至上百元的價格雇請護工,護工的素質和護理質量又成了監管的難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醫院對全院547名醫護人員和550名住院患者及家屬開展了問卷調查和討論會。結果顯示:76%的患者愿意接受或不反對取消陪伴;65%的醫護人員認為只要醫院配套措施到位,會支持取消陪伴。
“從這個結果看,推行‘無陪護’關鍵取決于醫療護理工作是否真正到位。”杜智說。
2005年1月10日,醫院在重病人多、家屬多的神經內科和外科嘗試推行了“無陪護”護理。2005年6月,除了兒科和產科外全部實現了無陪護。
如果還是有患者和家屬懷疑“無陪護”的效果呢?
為此,醫院在住院部三層專門開辟了家屬休息等候區。記者看到,等候區有近百張桌椅,還配備20個小房間,供不太放心的家屬留院觀察。在這里記者碰見了病人于煥軍的女兒于鑫,她在醫院三樓的家屬等候區待了幾天。于鑫告訴記者,“這里很安靜、護理也很專業,讓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