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男護士僅約占北京護士群體的2.7%,他們的工作及生活狀況如何?近日,晨報記者探訪了男護士較為集中的精神專科醫院——安定醫院,感受了他們的酸甜苦辣。
出鏡人物
婁順新:
學會用病人的話語聊天
婁順新,1974年出生,護校畢業,1993年走上工作崗位,由于他屬于定向培養的護理專業畢業生,他一畢業就被分配到安定醫院做護士,這一做就是將近20年。最初的四年,他被分到合并癥科室,所謂合并癥科室,就是處理一些精神病人的軀體性疾病。一般的綜合醫院通常不愿意接收這類特殊病人,當出現身體上一些其他疾病的時候他們被送來這里。四年后,他輪崗到了大病區,那里的病人都是稍微年輕一點的各類精神病患。2000年,婁順新又來到了現在他所在的老年病區。從那天開始,他工作中的每一天就與這里的老年精神病人朝夕相伴,整整十二年。
有些病人經常亂砸東西攻擊他人
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但至今回憶起剛剛到安定醫院報到時的情景他仍然記憶猶新。“第一天上班,我跟在師傅后面,走路都是貼著墻根走。”他告訴記者,“防范”是幾乎每一個新護士剛來時多少都會有的心理狀態。病區中有一類病房叫做“興奮室”,一般剛來的新病人都會被先送到這里接受專門的藥物治療,這里的很多病人情緒和肢體反應都很激烈,大喊大叫、亂砸東西、攻擊他人幾乎是家常便飯。如果說,在安定醫院這樣的精神專科醫院做護士與在綜合醫院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精神壓力非常大。“體力上的付出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學會自我保護的同時,要照顧好每個病人,腦子里的這根弦兒一秒鐘都不能松,像那些有自殺傾向的病人你稍一疏忽,他有可能就會傷害自己。”病人的一條命,甚至是病人背后整個家庭的幸福,都托付在你的手上,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女護士正洗澡 男病人砸浴室玻璃
既要膽大又要心細,這就是精神專科醫院離不開男護士的原因。有時候看到剛來的年輕女護士,柔柔弱弱的,有些男病人也會“欺生”。婁順新給記者講起了多年前的一個故事。有一天,病區里剛剛下班的一名女護士正在休息區的浴室洗澡,突然砰的一聲,浴室玻璃被砸碎了,女護士嚇得驚聲尖叫。原來是一名男病人不知道是無意還是故意“惡作劇”干的,從此這位女護士再也不敢在病區內洗澡了。在護理病人的同時,一塊工作中,我們也得照顧點女同事。在安定醫院,男護士的優勢不止在體力方面,面對發病期中的病人,有時候高高大大的男護士往那兒一站,在心理和氣場上也是一種“威懾”。
“老太太,這兩天胃口怎么樣啊?”“閨女上禮拜來看您沒有?”不論是查房還是午休間隙,只要婁順新一走進這些老年病人中間,他總會主動去跟他們搭話,逗他們聊天。在一問一答之間,老人們已經把他當自己兒子看待了。
這里的53位病人,有患了抑郁癥的,有老年癡呆的,有精神分裂癥的,每一位病人都認識他,他也熟悉每一個病人的飲食習慣,性格脾氣、患病過程甚至受教育程度,過去從事的職業、家庭情況等。“你要學會用他們的話語跟他們聊天,了解這些是做精神專科護士必備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和一個普通體力勞動者思維方式甚至用詞都是不一樣的,面對什么樣的病人你就要學會在他們的語境中對話,如果不能完全走入他們的精神世界,有些話他不會跟你說,這樣你就無法洞悉病人的狀態。”婁順新說。
節日禮物:印著自己照片的喝水杯
談到即將到來的“護士節”,在采訪中,男護士們表現得很平靜。“也沒什么特別的,班還是照樣排,工作還是一樣地做。”說話間,婁順新從桌面最里面拿出一個杯子,上面印著自己的照片。他告訴記者,這是醫院送給他們的一份護士節特別的禮物——每人一個印著自己照片的喝水杯。禮物雖小,卻讓大家覺得格外溫馨。“我們這個職業就是這樣,有時候患者家屬的一封感謝信就能讓我們的護士特別欣慰特別有成就感。”安定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程艮說。
路國慶:
挨病人罵的時候得會笑
見到小路的時候,他正在給病區的老人們派發水果。一臉的憨厚樸實,同意接受了采訪卻一直想躲鏡頭。“拍我師傅就行了,我是新人。”小路有點靦腆地笑著說。今年23歲,剛畢業,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的確是一名徹頭徹尾的“社會新鮮人”。23歲的這個年齡,每天面對的卻是一群年紀超過60歲還“有點特殊”的老人們。
“一個大小伙子怎么想到要去學護理的呢?”“我填志愿的那一年,護理是熱門專業,家里人覺得好找工作。”面對記者的提問,小路回答得很實在。然而在面臨畢業求職時,不止一次的碰壁經歷,讓他意識到對口的工作也不是像想象中那么好找,即使他屬于護理行業內的“稀缺資源”——男護士。
有些綜合醫院招聘男護士的數量極少,經過一輪雙向選擇,今年小路來到了安定醫院。現在小路在雍和宮附近租的房,每天往返于德勝門附近的安定醫院上班也還算方便,只是早、中、夜三班倒的工作,下了班就想補覺,讓他沒有更多的個人時間。“到現在還沒女朋友呢!”小路笑了,笑過之后他又馬上恢復了嚴肅:“可能現在社會上對男護士這個職業還是有點偏見吧。”
采訪中,小路說,在精神專科醫院干護士,脾氣太火爆的男士可能還真干不了。除了要有耐心,很多時候還得忍受委屈。他講起了剛入職不久自己經歷的一件事。有一天他查房的時候,發現一位患有癲癇的老人正在病房里啃干烙餅。“您吃飯沒吃飽嗎?”這出于關心的一問,沒想到換來的卻是老人的一頓斥罵。當時,小路的師傅婁順新趕緊把小路拉到一邊,并首先去安撫病人情緒。
“挨罵的時候你得會笑。”小路坦言這是從師傅兒那學到的。醫院規定,面對病人的責罵護士不能回嘴,更不能與病人動手。“年輕小伙子容易性格火爆,得經過一番打磨呢。”婁順新說。經過了這一次,小路更注意觀察病人了,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與他們相處。
趙金鑫:
遇情緒激動的家屬要忍
安定醫院急診科的另一名男護士趙金鑫,算是醫院內中生代男護士中比較有特色的一位。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急診搶救室給兩位戒酒后出現強烈戒斷反應的患者配藥。
生于1979年的趙金鑫干護理工作已經12個年頭了。今年是他從大病區調到急診科的第四年。相較于綜合醫院,精神專科醫院的急診室工作節奏更快,危險指數更高,情況更復雜。但趙金鑫卻對急診工作樂此不疲,他甚至更愿意選擇在急診工作,為此他還專門考取了急診護士資格證,成為院內少數擁有此證的急診護士之一。
“這里雖然經常需要24小時連班,但可以有倒休,業余時間更多點。”說到業余時間,趙金鑫幾乎都花在了兩件事上:戶外旅行和攝影。這些年下來,他幾乎跑遍了國內的每一個省份。不止自己愛玩,他還把很多同事變成了“驢友”,組織大家一起出行。
談到與在病房干護士的不同,趙金鑫說,最大的區別在于病房中的醫護人員對病人擁有監護權,而送來急診科的病人其監護權在家屬,護士必須絕對尊重家屬意見。碰到個別情緒激動的患者家屬,作為一名男護士再火爆的脾氣也得忍下。
護士現狀
京城護士近七萬 男護士僅占2.7%
截至2010年底,中國大陸地區注冊護士總數為205萬名,比2005年增長了52%。這其中,男護士僅有2.1萬名,約占注冊護士總數的1%。然而在歐洲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10%。記者從北京市醫院管理局了解到,本市目前共有護士6.9萬人,其中男護士1900人,男性在護士中所占比例為2.7%。盡管北京男護士比例數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距理想水平相差甚遠,護士性別比例嚴重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