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女護士贊比亞援助兩年回來時黑得差點讓丈夫沒認出來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到贊比亞醫療援助的兩年,我堅強了很多,相比贊比亞人民,感覺咱們生活在中國是多幸福、多幸運啊!”前郭縣中醫院手術室護士包麗萍,被吉林省衛生廳委派到贊比亞,執行為期兩年的醫療援助任務,今年4月回到祖國。
和貧窮、疾病聯系在一起
“出國前,專門進行過5個月英語培訓,學過各種醫療器械名稱和醫學用語等,現在,我可以和他們進行日常對話。”7月1日,在前郭縣中醫院,手術室副護士長包麗萍對記者說。
今年36歲的包麗萍戴著一副眼鏡,說話時非常平和,皮膚很白皙。包麗萍說,剛回來時,被曬得皮膚黝黑,愛人去車站接她,差點認不出來。
“當初在醫療援外報名時,還不知道去非洲,后來知道是非洲的贊比亞,上網查了一下,那個地方和貧窮、落后、疾病是聯系在一起的。”2011年10月,包麗萍接到通知,被選赴贊比亞醫療援助。
經常和小販們學習土著語
包麗萍是蒙古族人,在醫學院讀書時學的外語是日語,而贊比亞官方語言是英語,對于英語基礎是零的她來說,困難重重。
出發前,包麗萍在國內和同事們一起培訓了5個月英語,盡管是廢寢忘食地學習,但時間還是短了些,所學的詞匯還是少。到贊比亞后,與贊比亞醫生、護士交流都很困難,更不要說和患者直接對話了。
為了盡快彌補語言溝通的缺憾,包麗萍把經常用的英語單詞,如醫療器械、藥物名稱、診斷名詞、禮節用語等,匯集在小冊子上,隨身攜帶,一有空暇,她就英語單詞不離口。
“每天下班后,我都去駐地附近的小市場,買幾個土豆或者西紅柿。”包麗萍說,小販們很奇怪,其實,這是她想通過和當地人頻頻接觸,進行語言交流,以此來提高口語水平,并學會一些土著語。
曾感染瘧疾一周時間病愈
包麗萍說,語言障礙與肆虐的傳染病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在贊比亞,手術室護士包麗萍整天與患者打交道,她不知道哪個病人的身體里會有HIV病毒,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碰到或者被感染。“除了多戴幾副手套外,唯一的辦法就是服用HIV病毒預防藥。”包麗萍說,這種藥物副作用很大,服用后,致使周身乏力,無端的難受,她都咬牙挺了過來。
2011年7月,包麗萍所在的醫療小組剛從一服務地點巡診回來。包麗萍覺得渾身難受、高燒、打寒顫。經檢查,她染上了瘧疾。
整整一周時間,包麗萍服用抗瘧疾藥物,和身體出現的寒顫、高燒、咳嗽等做斗爭。一周后,包麗萍拖著剛剛病愈的身體上班,贊比亞的醫生和護士都為堅強的包麗萍豎起大拇指。
2年時間參與2000多例手術
包麗萍說,她在贊比亞被分到南方省。這一組其實是一個移動醫院,4名中方人員專門負責手術,其余10多名醫生和護士都是贊比亞人。
“這個移動醫院由7輛車組成,車廂展開后,加上帳篷就是一個小型綜合性醫院。”包麗萍說,兩年時間里,她和移動醫院的隊友到鄉下服務22批次,每次服務2周時間,累計完成2000多例手術。
受她鼓舞 兒子也愛學英語
“別的事幫不了你,但孩子的事,你放心!”臨出國前,婆婆的一番話,給包麗萍吃了一顆定心丸。
“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我才能放心地工作,沒給祖國丟臉。”包麗萍說,剛出國時,兒子才10歲,讀小學三年級。
包麗萍說,在贊比亞,每次與兒子進行視頻,兒子都說非常想念媽媽。“媽媽,我什么都不要,就是要你回來,和我在一起。”
在贊比亞的兩年時間,包麗萍的英語口語水平大漲,進行日常對話沒有問題。包麗萍說,受她鼓舞,兒子也非常喜愛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