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浪潮”呼嘯至護理缺口怎么補 專家:增加專職護士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從日前由復旦大學、美國杜克大學共同主辦的“全球健康與護理”高峰論壇上傳出信息,我國老年人口急劇增長,2010年全國范圍內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達1533萬人,預計到2020年將達2185萬人,2050年將達3850萬人。呼嘯而來的“銀發浪潮”,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人均醫療支出是其他人群的3至5倍,10%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用了30%至35%的醫療資源。
怎樣解決養老護理難題?專家提出:增強護理力量、完善護理保險應成為未來趨勢。
“帶病長壽”引發巨大缺口
得益于醫學技術的發展,我國人口壽命明顯延長,以上海為例,市民期望壽命已達82.51歲。然而長壽亦引發諸多“副作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護理部主任程云列出一組臨床統計數據:本市65歲以上女性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中,13.3年身體健康,6.7年需要他人照顧;同一時段男性中有5.6年需要他人照顧。市衛生局統計也表明:全市75%老年人至少患一種慢性疾病,20%老年人活動能力受限,40%每兩周前往門診看病一次,10%每年住院一次。
相比需求,現有資源可謂“捉襟見肘”。2011年末,全市養老機構共有631家,床位數僅10萬余張,能入住者僅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2.9%;各種老年護理院、老年醫院也只有68家。由于缺乏足夠的養老機構與病床,三級醫院急診病房內常年“壓床”者,90%以上是老年慢性病人。
改善核心:提升護理質量
應對老齡化社會,本市正著手構建“醫療機構―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模式,但這三個層次模式均面臨發展瓶頸。
程云說,醫療機構自身一床難求、床護比明顯不足,老年患者護理無法到位;社區養老機構零星分散,未能發揮應有作用;至于居家養老,由于專業度不高,迄今普及率較低。在我國城市,居家養老(專業人士上門指導)僅占老年人口的18.07%;在鄉村,這一比例低于6%。
專家表示,養老護理存在缺口,究其原因是護理人才的數量和知識技能儲備未及時跟上。香港中文大學那達素護理學院李子芬教授說,老年護理需要大量專職護士,須具備專科知識技能。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應曉華教授補充,專業護士、養老護理員組成的分層護理隊伍,應成為未來趨勢。目前,我國取得執業資質的養老護理員僅2萬名,擴充這支隊伍不但能為養老護理“減壓”,也可解決部分人口的就業問題。
托底基石:完善護理保險
解決養老護理難題,可借鑒“他山之石”。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丁純教授介紹,德國將老年人護理細分為家庭自配人員護理、機構上門服務、半住院護理、全住院護理等多個層次,保險支付方式也隨之變化。而在我國,專業養老機構與護理院價格不菲,有數據測算,老人在護理院單人間一年平均開銷達7.4萬元,令人望而卻步。丁教授說,探索完善多元籌資的老年護理保險,是托底“銀發浪潮”養老護理的重要基石。
專家認為,當下,我國推出大范圍的社會老年護理保險尚不成熟。但市場調查發現,“獨生子女”時代孩子工作繁忙、無暇照顧老人,對父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較高,愿意支付的水平也較高。因此我國可嘗試先以商業保險為主,逐步過渡到社會護理保險。有保險“托底”,老年人將后顧少憂,“醫療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也能實現清晰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