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首個清明節 祭奠遇難親人(組圖)
4月1日,19歲的黃梅在北川老縣城祭奠父親。
當日是北川老縣城震后首個清明節開放日,部分北川群眾趕到老縣城祭奠遇難親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的老縣城于4月1日至4日解除封禁,讓人們祭奠“5·12”大地震中逝去的親人。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昨日,北川老縣城,小雨淅淅,香燭繚繞。楊雪梅和妹妹楊雪蓮各自拿著一瓶可樂,慢慢地澆到廢墟上。
這是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一個清明節。從4月1日-4日,北川老縣城向當地人有限開禁。這是從去年5月20日以來,一直處于封鎖狀態的北川縣城廢墟第三次開禁,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縣有15658人遇難,4736人失蹤,遇難和失蹤人數達全縣總人口的2/3.
她,給丈夫帶回最喜歡的可樂
楊雪梅身后,坍塌的山石堆疊在一起。這里,原是北川縣水電局的辦公樓和一排民房,如今只有合抱粗的碎石。楊雪梅的丈夫———32歲的楊堅,還有他的幾十名工友,就被壓在這碎石下。
“他最喜歡喝可樂了,每次回來,我都給他帶可樂!”一行淚珠順著楊雪梅的臉頰滑落,她哽咽著說:“那天我要不去綿陽就好了,就可以和他在一起了。”
每一片廢墟下,都掩埋著一個個令人心碎的故事。清明時節,用鐵絲網封閉的這座小城終于開放。昨日,數百人像楊雪梅一樣,來到這里,祭祀在地震中不幸遇難的親人。
孩子,我們回來看你了
昨日早上9點,北川中學的廢墟前,前來祭祀的人已經絡繹不絕。那片埋葬著上千師生的廢墟,已經用鐵絲網保護封閉起來。鐵絲網上,系滿了白色紙花和心形賀卡。地面上,擺放著一排白色的菊花。
一對中年夫婦,站在鐵絲網邊,默默點燃手中的香燭和紙錢。他們的女兒,北川中學初三一班的學生李丹,遇難時只有15歲。
“5月11日那天是母親節,她還在家里做了飯,說祝我母親節快樂。她學習成績很好,年年都是三好學生……”悲傷的母親慢慢回憶著女兒的點點滴滴。她說,她家就住在距此約1公里外的景家山,每次經過這里,她都會到學校里來看看女兒。
走進北川中學校門附近那道封閉的鐵絲網,大半的水泥路面已經在地震中坍塌,剩下的道路只容許一輛汽車通行。從山上滑落下來的巨石,比汽車還大,矗立在路邊。
當地人把這段盤山而下的公路稱為三道拐。公路拐彎處,豎立著一塊有關5·12地震的宣傳介紹牌。宣傳牌旁,紛至沓來的祭祀的人們已經點燃香燭。“孩子,我們回來看你了!”一位拄著拐杖的老阿婆,望著這片淪為廢墟的故鄉,一邊點燃紙錢,一邊低聲說道。
他們,遙祝愛子生日快樂
“工商局、民政局、郵電局、托兒所、幼兒園、文教局、城關小學、茶廠、新華書店……全在這里。”60歲的左志蘭慢慢指著山腳邊的一個大土包說,那個土包是滑落的山體形成的,下面埋葬了上萬人,已經無法挖掘。她的侄女和侄女婿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土包上已經長出小草。土包邊上,是一片被推倒的房屋碎片。一對年輕的夫婦前來祭祀遇難的父母,兩人一邊走,一邊商討著祭祀的位置。泥土掩埋的廢墟,讓他們無法找到曾經的家園,也無法找到親人遇難的地點。最后只能大致尋找了一個正對著土包的地方,點燃了香燭。
在她們身后,擺放著一個生日蛋糕盒,盒子上面,放著一個果凍、一個桔子以及一張生日賀卡。這張落款日期為2009年2月22日的賀卡,上面寫著:留給我的愛子,馮景瀚墨,愿你在遙遠的天堂,八歲的生日快樂。永遠愛你的爸爸/永遠愛你的媽媽“。
本報特派記者 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