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對抗生素的溶媒從未加以重視過,沒想到還有這么多的知識在里面,看了大家的發言真實受益匪淺,關于溶媒的問題小小總結一下:
葡萄糖成品溶液PH多為3.5左右,而生理鹽水稍高,一般為5.5左右。
1.β—內酰胺類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較為穩定,酸性或堿性溶液均易使β—內酰胺類失去抗菌活性,故應選鹽做溶媒。
2.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堿性條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條件下可增強10多倍,故建議選鹽做溶媒。
3.合成類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諾酮類等由于其分子結構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鹽水形狀更穩定,故推薦使用糖做溶媒。
我們急診臨床上常用的也就這幾類了,當然臨床上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例如低鈉或糖尿病患者,選擇起來就要分清利弊!
在有問各位戰友一個問題:
就是根據血常規白細胞及其分類高低如何選擇抗生素?
呼吸系統:白細胞總數高了,中性分類也高,選擇哪種?
白細胞總數高了,中性分類不高,選擇哪種?
白細胞總數不高,中性分類很高,選擇哪種?
胃腸道及泌尿系統:白細胞總數高了,中性分類也高,選擇哪種?
白細胞總數高了,中性分類不高,選擇哪種?
白細胞總數不高,中性分類很高,選擇哪種?
據我在呼吸科這些日子一般不是根據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的高度來選用抗生素。而是根據是社區獲得還是院內獲得來經驗性用藥:
1 青壯年和無基礎疾病的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常用大環內酯類、青霉素類(沒錢的患者或者以前沒有得過病的農村患者才用,耐藥太多)一代頭孢和奎諾酮。【一般學生就用頭孢唑啉或者拉定,看胸片炎癥范圍,白細胞青年人有炎癥都能反應起來,所以一般中性和白細胞是同步升高的?人詣×遥瞪俚模准毎桓咧行愿叩挠冒⑵婷顾0.5。年齡稍大的用左氧氟沙星0.4】
2 老年人、有基礎疾病或需要住院的社區獲得性肺炎,常用二、三代頭孢、B內酰胺/酶抑制劑和奎諾酮,有時聯用大環內酯類或氨基糖苷類!绢^孢哌酮舒巴坦鈉加阿奇霉素或加丁卡,有時左氧氟沙星加丁卡,有時候還要根據病人的既往過敏史選用】
3 院內獲得性肺炎常用二、三代頭孢,B內酰胺/酶抑制劑,奎諾酮或碳青霉烯類。【頭孢哌酮舒巴坦鈉加左氧氟沙星、或者單用莫西沙星】
重癥肺炎:社區獲得性-用大環內酯聯合三代頭孢,或聯合廣譜B內酰胺/酶抑制劑、碳青霉烯類;B內酰胺過敏者用奎諾酮聯合氨基糖苷!疽话惆准毎词共缓芨,中性也會大于85%,單用莫西沙星】
院內獲得性-用奎諾酮或氨基糖苷聯合抗假單孢菌的B內酰胺類/酶抑制劑、碳青霉烯類中的任何一種,必要時聯用萬古霉素!颈赌、泰能、美平等,有時候有些病人高熱、抗生素在其他科已經換了幾輪用了一個月的還要加抗真菌的,這種病人常常白細胞和中性都是正常的,或者白細胞高一些,中性比較高,一定要及時重拳出擊】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堿性條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條件下可增強10多倍,故建議選鹽做溶媒
糖水是一種零張力的液體-----它會導致組織液低滲的吧?
如果只是應用抗菌藥時作為溶媒,那點液量不會影響整體的。
另,葡萄糖溶液在制備時為了滅菌,其PH值偏低,在輸入過程中可激活凝血系統,使體內處于高凝狀態,對于有凝血傾向的患者應用時要注意。
青霉素具有抗原表位,本身無免疫原性,但其降解產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與體內組織蛋白共價結合后,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IgE 抗體,使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致敏。青霉素在弱堿性中易形成青霉烯酸,因此使用青霉素時應臨用前配制,放置兩小時后不宜使用,生理鹽水量不宜過多,特別是小兒,滴速慢,輸液時間長。
大環內酯類用鹽溶解 不知是否實際操作過 好象紅霉素在鹽水中不溶解 或析出結晶 所以臨床上習慣用糖溶解 類推 次類藥都習慣用糖溶解 我記得有一本2005年出版的藥品使用手冊,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出的,厚達1000多頁,包含藥物藥理及藥品說明書等內容,尤其是介紹了藥物化學名稱及所有的商用名及各種劑型,說明書部分還有國外用量,應該是內容齊全且權威的!售價200元。
阿樂欣的說明書上:可溶于5%G-S或5%G-N-S中靜脈滴注,也屬于B內酰胺類,卻沒說可用生理鹽水溶解使用,為什么?
另外,不知各位對“等滲”液體如何理解?我的印象中,5%G-S和生理鹽水在體外都和血漿滲透壓相等的,而到體內后5%G-S代謝后沒有滲透壓,生理鹽水仍是和血漿滲透壓接近的,因而這兩種液體中的“等滲”應是生理鹽水。小兒科,使用各種不同張力的液體,(所謂的“張力”,和滲透壓應是差不多的),G-S根本不算張力的。然而,我們這兒醫生護士都把5%G-S 稱為“等滲”,生理鹽水根本不是等滲?! 各位同仁如何認為呢? 糖水不算張力是因為它輸入體內后會代謝
我在讀書的時候,就做過這樣的實驗,把某種青霉素類的藥物,依照臨床使用的濃度溶解在5%GS、NS、10%GS中,有時還溶解在5%GNS或復方NS中,然后隔一段時間測一下藥物的濃度,看看藥物降解了多少。從實驗結果看,藥物在5%GS、NS中是比較穩定的,而在10%GS或其它溶媒中降解的比較多一些。象這樣的實驗,條件要求不高,論文也很容易發表,做的人也比較多,但都有一個通病,實驗比較粗糙,一般都沒有考慮藥物的降解物是些什么東西,當降解物的濃度大于多少時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以及溫度對藥物穩定性的影響等內容。對于醫生來說,只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藥品說明書所提示的溶媒,就應該沒有問題。 說明書上所標明了的溶媒,一般都是通過實驗證明了的,藥物在其中比較穩定的溶媒,可以放心選用,如果未標明特定的溶媒,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藥物比較穩定,一般的溶媒都可以選用,第二種可能就是還沒人做該藥物在溶媒中的穩定性實驗
2.抗生素的配藥:我的上級醫師總是說抗生素一般都用鹽水配液,如果用5%葡萄糖配制療效會減低。(當然除了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一般都用糖水配制之外)。不知道他在哪里看到這個結論的,也不知道有沒有道理。但是我在何權瀛教授主編的《呼吸疾病診斷治療指南》的肺炎治療P66中常用抗生素的藥物劑量中只是說“溶劑250ml+藥物,靜滴”,并沒有強調使用鹽水配制啊?!
關于這個問題,園內曾有討論,例如:
抗生素配液 時為什么大多用鹽配,而不用糖配?
主張使用生理鹽水,主要還是從抗生素的穩定性方面考慮的。
以青霉素類為例,它們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較為穩定,酸性或堿性溶液均使之分解加速,應用時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滲氯化鈉注射液溶解青霉素類。溶于葡萄糖液(PH=3.5~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青霉素類在堿性溶液中分解極快。因此,嚴禁將堿性藥液(碳酸氫鈉、氨茶堿等)與其配伍。
大家推薦一本書 <2005年 MCDEX 藥物臨床信息參考> 是由四川美康醫藥軟件研究開發有限公司編著,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監制,厚達1502頁,售價198元. 該書信息全面 權威
本人也在使用MCDEX,是2004的,感覺非常好,獲得很多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信息。
我們的話題可以擴展到藥物配伍上。我在臨床上遇到哮喘的病人,如果用糖稀釋氨茶堿,能不能再加胰島素啊,
糖尿病病人靜滴5%GNS500ml,對血糖影響真的很大嗎,如果是,有些情況很難辦啊,如糖+大環內酯能再加胰島素嗎?
不宜用氯化鈉注射液為溶媒的藥物
兩性霉素B、兩性霉素B脂質體 pH不能<4.25,否則形成沉淀
甲磺酸培氟沙星 產生沉淀。甲磺酸培氟沙星pH3.5~4.5,生理鹽水pH4.5~7.0,兩者配伍時pH值發生變化,甲磺酸培氟沙星會形成游離培氟沙星,在水中溶解度變小,產生結晶。因此不宜配伍。
乳酸紅霉素 產生沉淀 奧沙利鉑 不能與氯化物(包括各種濃度的氯化物溶液)或其它藥物配伍。
洛鉑 氯化鈉可使本藥降解。
安吖啶 不能與含氯離子的溶液配伍,否則易產生沉淀。
雌莫司汀磷酸鈉 不可用氯化鈉注射液稀釋本藥。
氟羅沙星 與氯化鈉或含氯離子的溶液屬配伍禁忌。氟羅沙星注射液是利用氟羅沙星結構中既有酸性基團,又有堿性基團,能與氨基酸生成可溶性鹽而制成的,在電解質溶液中因同離子效應而使溶解度減小,致使形成的微粒在短時間內凝聚而生成沉淀。
曲伐沙星 不得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本藥,可能形成一種阿拉曲伐沙星的鹽酸鹽而發生沉淀,可用5%葡萄糖溶液、0.2%、0.45%氯化鈉注射液來稀釋本藥。
胺碘酮 使用稀釋液時只能用5%葡萄糖溶液,禁用生理鹽水稀釋。
去甲腎上腺素 本藥宜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而不宜用氯化鈉注射液稀釋。
多烯磷脂酰膽堿 嚴禁用電解質溶液稀釋。
甘露醇 避免與無機鹽類藥物(如氯化鈉、氯化鉀等)配伍,以免引起甘露醇結晶析出。
促皮質素 不宜與中性及偏堿性的注射液配伍,如氯化鈉、谷氨酸鈉、氨茶堿等,以免產生混濁。(急性痛風發作,本藥40-80U稀釋于生理鹽水250-500ml中靜脈滴注。)
硫酸普拉睪酮 不可用生理鹽水溶解,可產生混濁。 泰能一瓶含0.5克亞胺培南,0.5克西司他丁。有效成分為亞胺培南。
2.抗生素的配藥:我的上級醫師總是說抗生素一般都用鹽水配液,如果用5%葡萄糖配制療效會減低。(當然除了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一般都用糖水配制之外)。不知道他在哪里看到這個結論的,也不知道有沒有道理。但是我在何權瀛教授主編的《呼吸疾病診斷治療指南》的肺炎治療P66中常用抗生素的藥物劑量中只是說“溶劑250ml+藥物,靜滴”,并沒有強調使用鹽水配制。!
關于這個問題,園內曾有討論,例如:
抗生素配液 時為什么大多用鹽配,而不用糖配?
主張使用生理鹽水,主要還是從抗生素的穩定性方面考慮的。
以青霉素類為例,它們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較為穩定,酸性或堿性溶液均使之分解加速,應用時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滲氯化鈉注射液溶解青霉素類。溶于葡萄糖液(PH=3.5~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青霉素類在堿性溶液中分解極快。因此,嚴禁將堿性藥液(碳酸氫鈉、氨茶堿等)與其配伍。
協和王愛霞教授講課:比較了靜注,100ml,500ml,還是100ml藥效曲線下面積大,建議.β—內酰胺類用100ml溶
在我的病房對于鹽水的攝入在很多情況下是受到限制的,這時候往往需要將抗生素中的鹽水換成糖水,而對于那些沒有特殊限定的抗生素在更換后沒有觀察到大的療效差別,不知在觀察療效上是否有更直接的評價指標;
其次,對于時間依賴型抗生素延長給藥時間是提倡的,直接靜推是否不利于維持血藥濃度大于最低抑菌濃度的時間,如果患者需要限液,我們往往會使用微量泵持續泵入,可以用較少的溶媒,但時間會維持2小時,不知各位在這方面如何做的。
先將紅霉素在糖中溶解,在加入鹽中就不析出結晶。感興趣的可看一下現在的紅霉素說明書。我試驗過
首先,最頂樓同學能提出的問題似乎平常,但好多出入臨床的醫生往往人云亦云,不加思考。我們要有這種質疑的精神,求實求是的精神,這要才能不斷進步,在臨床工作中讓那些不懂裝懂卻指手畫腳的人沉默。
在此,我只想說一下加抗生素液體用量的問題。我認為,在允許的濃度范圍內所用液體量小一些有益。原因:用液量小可以迅速將藥給入體內,減少藥物溶解后因氧化等減效。還可以減少因用液量大給藥時間長肝臟更多的清除作用降低體內藥物濃度?傊,用液量小,可以使藥物迅速進入機體,迅速達到藥物所能達到的最高血藥濃度,發揮抗菌作用。藥物的抗菌作用與血藥濃度密切相關。
對此句話我有點異議:
1.“青霉素是需要滴注時間長的藥物”應該說:“縮短給藥間隔,多次給藥”。對于此類藥,因為藥物穩定性的問題延長滴注時間還未達成廣泛認同。一般 100ml溶液,30min內滴完。
2.在國外,很多抗菌藥都不用做皮試,而我們的質量誰又敢保證輸液泵長時間維持滴注,藥性不會發生變化呢。
3.“青霉素....一開始滴注可以快速達到負荷劑量,隨后控制滴注速度”一句有誤,因為濃度依賴性的藥物,如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等,可以一次給與高劑量,而時間依賴性的藥物血藥濃度高于MIC的時間越長越好,所以多次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