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瞳孔變化臨床意義
1.觀察瞳孔對光反應
分開上下眼瞼,用手電筒光直接照射瞳孔。正常人當光線照射瞳孔時,瞳孔立即縮小,移去光線后恢復原狀。重危或昏迷病人,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
2.觀察瞳孔大小
正常瞳孔直徑在一般光線下約為3毫米,雙側對稱,隨光線的強弱而縮小和擴大。病理情況時,雙側瞳孔擴大,常見于顱內壓增高、顛匣類藥物中毒;雙側瞳孔縮小,常見于有機磷、嗎啡、氯丙嗪等藥物中毒;雙側瞳孔大小不等,提示有顱內病變。
二、保留灌腸的操作流程
1、備齊用物,攜至病員床旁,向病員解釋清楚,以取得合作。
2、囑病員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腸。
3、取側臥位,根據病情定左、右。褲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墊橡膠單與治療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約10厘米(小枕墊于臀下)。
4、抽吸藥液,連接肛管、排氣、潤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開臀部顯露肛門,右手輕輕插肛管入肛門內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過30厘米,放松肛管,讓溶液緩緩流入。
6、溶液將流盡時,倒溫開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彎盤內,然后用手紙在肛門處輕輕按柔。
7、待10-15分鐘后,取出水枕、橡膠單與治療巾,整理床鋪、環境、清理用物。護士學習筆記微信:hushibiji
三、靜脈注射法
(1)定義:自靜脈注入藥液的方法。
(2)部位:貴要靜脈,正中靜脈,頭靜脈,手背、足背和踝部等處淺靜脈(如手背靜脈、大隱靜脈、小隱靜脈、足背靜脈)。
(3)持針姿勢:同皮內注射。
(4)進針角度:針尖與皮膚呈20°角。
(5)系止血帶的要求:部位在穿刺點上方6cm以上,時間在碘酒與乙醇消毒皮膚之間。
(6)注意事項:推藥中若局部疼痛、腫脹,試抽無回血,提示針頭滑出靜脈,應拔出針頭,更換部位,重新注射。需長期靜脈給藥者,應由遠端小靜脈開始,以保護靜脈。根據病情和藥物性質,掌握注入藥物的速度,隨時聽取病人的主訴,觀察注射局部及病情變化。對組織有強烈刺激的藥物,應先注入少量生理鹽水,證實針頭在血管內,再換有藥液的注射器注射,以防藥液外溢而發生組織壞死。
四、脈搏測量
(一)目的
1.測量患者的脈搏,判斷有無異常情況。
2.監測脈搏變化,間接了解心臟的情況。
(二)實施要點
1.評估患者:
(1)詢問、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
(2)向患者講解測量脈搏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要點:
(1)協助患者采取舒適的姿勢,手臂輕松置于床上或者桌面。
(2)以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端按壓橈動脈,力度適中,以能感覺到脈搏搏動為宜。
(3)一般患者可以測量30秒,脈搏異常的患者,測量1分鐘,核實后,報告醫師。
3.指導要點:
(1)告知患者測量脈搏時的注意事項。
(2)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可以指導患者學會正確測量脈搏的方法。
(三)注意事項
1.如患者有緊張、劇烈運動、哭鬧等情況,需穩定后測量。
2.脈搏短絀的患者,按要求測量脈搏,即一名護士測脈搏,另一名護士聽心率,同時測量1分鐘。
五、應激反應
當個體察覺到內外環境的刺激時,立即通過認知活動判斷其是否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稱初級評價。如果沒有關系則不發生應激反應。如果判斷有利害關系并出現緊張狀態則刺激變為應激源,個體立即對應激源是否可以改變做出估計,即對個體能力、社會支持等做出估計,稱次級評價。因此,當個體經認知評價而察覺到應激源的威脅后,就會引起心理、生理及行為的反應。
六、頸外靜脈穿刺置管輸液法
(1)目的:需長期輸液而周圍靜脈不易穿刺者;周圍靜脈衰竭需測中心靜脈壓的病人;靜脈高價營養輸液者。
(2)部位:取下頜角與鎖骨上緣中點連線的上1/3處頸外靜脈外緣為穿刺點。
(3)操作方法
1)同周圍靜脈輸液法備好輸液裝置,排氣后掛于輸液架上,輸液頭皮針插入肝素鎖后置治療盤內備用,撕開透明敷貼包裝紙備用。
2)病人取枕平臥,頭偏向對側后仰,必要時肩下墊以小枕,使頸部伸展平直。
3)操作者站在病人頭端,選擇穿刺點并定位,常規消毒皮膚,消毒范圍8cm*8cm,打開無菌穿刺包,戴無菌手套,鋪洞巾。護士學習筆記微信:hushibiji
4)助手以示指按壓頸靜脈三角處,使靜脈充盈。術者用1%普魯卡因在穿刺點旁2mm處行局部麻醉,然后用刀尖在穿刺點處刺破皮膚,持穿刺針與皮膚呈45°向心方向刺入皮下,進入皮膚后改為25°沿頸外靜脈向心方向穿刺,見回血后立即抽出穿刺針芯,一手按住針栓孔,另一手將備好的硅膠管送入針孔內10cm,緩慢注入生理鹽水。
5)確定導管在血管內后,右手輕壓穿刺針尖端,左手緩緩退出穿刺針,接上肝素鎖及輸液器,用透明敷貼穩妥固定針栓及肝素鎖,打開調節器調節輸液速度。
6)封管:輸液結束,關閉調節器,拔出輸液器頭皮針,從肝素鎖內注入0.5%肝素或0.4%枸櫞酸鈉生理鹽水2ml封管,用無菌靜脈帽塞好針栓孔,紗布包裹固定于耳下頸部。
7)再次輸液:備好輸液裝置,排氣,常規消毒肝素鎖,把連接輸液器的頭皮針刺入肝素鎖。
8)停止置管:長期靜脈置管病人應接注射器邊吸邊拔,防止空氣及殘留血塊進入靜脈,拔管動作輕穩,拔管后加壓數分鐘,消毒穿刺點皮膚,覆蓋無菌敷料。每天用苯扎溴銨酊棉球消毒穿刺點周圍皮膚,并更換敷料。其余同密閉式輸液法。
七、氧氣表結構
①壓力表:可測知氧氣筒內氧氣的壓力,壓力越大,說明筒內氧氣貯存量越多。
②減壓器:是一種彈簧自動減壓裝置,將來自氧氣筒內的壓力減低,以保證氧氣流出平穩、安全。
③流量表:可測知每分鐘氧氣流出量。表內有一金屬浮標,當氧氣流經氧氣表時,浮標被吹起,浮標上端平面所示刻度即為每分鐘的氧流量,流量表下有一開關,可調節氧流量的大小。
④濕化瓶:用以濕潤氧氣,以免呼吸道的粘膜被干燥氣體所刺激。濕化瓶內一般裝1/3~1/2的蒸餾水,肺水腫病人吸氧時應用20%~30%的酒精濕化,以減低肺泡的表面張力。濕化瓶內有兩根管子,長管上端與氧氣表的流量表相連,下端插入水中;短管上端與病人的吸氧裝置相連,下端則不能接觸水面。
⑤安全閥:當氧氣流量過大、壓力過高時,壓力閥的內部活塞自行上推,使過多的氧氣由四周小孔流出,以保證安全。
八、導尿管留置術
導尿管留置術是在導尿后,將尿管保留在膀胱內以引流尿液,避免多次插管引起感染。
(1)目的:搶救休克、危重病人時,可正確記錄尿液,測量比重,以觀察腎功能情況;盆腔內器官手術,避免手術中誤傷膀胱;昏迷、尿失禁或會陰部有傷口者留置導尿管以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泌尿系統疾病手術后便于持續引流和沖洗,促進切口的愈合和膀胱功能的恢復。
(2)操作方法:剃去陰毛;消毒方法同導尿術。消毒后,插入導尿管,排出尿液后,夾住導尿管尾端;固定尿管:雙腔氣囊尿管固定法:帶氣囊的尿管插入膀胱后,見尿液流出后再插入5~7cm,然后根據尿管上注明的氣囊容積向氣囊注入等量的生理鹽水,然后立即夾緊管腔口,輕拉尿管有阻力感時,證明尿管已固定好。若病人感覺疼痛,應抽出生理鹽水,將尿管再稍向前推進,然后再注入生理鹽水。膠布固定法:女性,用寬4cm、長12cm膠布一塊,將長度2/3處剪成三條,膠布完整的1/3貼在陰阜上,剪開的三條中間的一條固定尿管,其余兩條分別貼在對側大陰唇上。男性,用蝶形膠布固定在陰莖兩側,再用兩條細長膠布環繞一圈固定在陰莖上,開口向上,注意兩端勿重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致陰莖水腫。在距離尿道口1cm處用膠布將折疊的兩條膠布粘在尿管上;接集尿袋:固定時應留出足以翻身的長度,再固定在床單上。
九、四肢骨折護理
1.心理護理:加強與病人交流,傾聽病人述說,了解病人的苦衷,關心、安慰病人,增強治療的信心。
2.一般護理:加強基礎護理,起居生活照顧,臥硬板床,保持床單位的衛生。注意飲食衛生,提供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多吃水果蔬菜,適量纖維及多飲水防止便秘及泌尿系感染和結石。
3.疼痛的護理:骨折病人疼痛原因很多,針對不同原因和時間進行護理。骨折斷端移動刺激周圍軟組織引起的疼痛,固定前不要移動病人或臨時牢固固定,輕搬少動。由于腫脹壓迫引起疼痛,抬高患肢,早期冷敷減少血液循環減輕水腫止痛,并防止出血,晚期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水腫止痛。前臂和小腿骨折要警惕骨筋膜室綜合征。以石膏固定的病人,石膏型內的疼痛,要分析原因,嚴禁向石膏內塞紗布、棉花,如石膏壓迫引起,需要拆除石膏,以免形成壓瘡。
4.觀察病情:觀察患肢變化,注意腫脹、疼痛、制動情況,抬高患肢或功能位。對病情嚴重的病人要觀察全身變化,有無出血、休克等,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并遵醫囑進行處理。
5.預防感染:開放性骨折處理不當易致感染,預防方法是早期徹底清創,全身應用抗生素,加強營養。
十、心肌病癥狀護理措施
1.栓塞:
遵醫囑給予抗凝劑。觀察有無偏癱、失語、血尿、胸痛、咯血等癥狀出現,觀察病人的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2.心絞痛:
立即取平臥位、抬高下肢。安慰病人,解除緊張情緒。如有心絞痛發作遵醫囑給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藥物,給予持續吸氧。準備好搶救用物和藥品,電復律儀器等急救設施。
3.心衰的護理:
按心功能不全護理常規執行。
十一、肺氣腫護理措施
1、飲食要注意營養成分,多補充蛋白質類食物。有心力衰竭者,則應注意忌鹽。若長期飲食量較少,又用利尿劑者應注意補充鉀離子。食品中以桔子、香蕉、鮮蘑菇等鉀離子含量較高。
2、作好病人每天進食量、飲水量和大小便排出量的記錄。
3、禁止吸煙,避免煙塵和有害氣體吸入。
4、康復期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可作腹式呼吸。因為病人利用胸腔呼吸肌進行氣體交換的能力已達到極根,必須充分調動腹部膈肌輔助呼吸功能,提高吸氧量和有效通氣量,才能彌補通氣不足,減輕癥狀。具體方法:
(1)先作呼氣,呼氣時雙手輕按腹部,腹壁逐漸下陷,使氣體逐漸經口呼出。同時將口唇縮成口哨狀,使氣體緩慢呼出。以防止小氣道過早關閉,保證肺內氣體充分排出;護士學習筆記微信:hushibiji
(2)后作吸氣。吸氣時雙手仍置腹部,但應使腹壁逐漸膨出,同時將口閉攏,讓空氣自鼻逐漸吸入,使吸入的空氣經過加溫、濕化和過濾,減少對氣管粘膜有刺激;
(3)作深而慢的呼吸,并使呼氣時間比吸氣時間稍長,以保證肺內氣體充分呼出,并減少體力消耗。根據體力,在作腹式呼吸時或取站位或坐位或臥位。
5、配合進行太極拳、氣功、長距離步行等體療。
6、如病人突然出現嚴重急性呼吸、心力衰竭和消化道出血癥狀時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十二、腹痛的誘因
(1)飲食:如膽囊炎、膽石癥常發生于進油膩食物后;急性胰腺炎常與暴飲暴食有關;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多在飲食后。
(2)劇烈活動:面引起腸扭轉。
(3)驅蟲不當:可誘發膽道蛔蟲癥。
十三、脫隔離衣
(1)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
(2)解開兩袖口,在肘部將部分袖子套塞入袖內,便于消毒雙手。
(3)消毒清洗雙手后,解開領扣,右手伸入左手腕部套袖內,拉下袖子過手;用遮蓋著的左手握住右手隔離衣袖子的外面,將右側袖子拉下,雙手轉換漸從袖管中退出。
4)用左手自衣內握住雙肩肩縫撤右手,再用右手握住衣領外面反折,脫出左手。
(5)左手握住領子,右手將隔離衣兩邊對齊(若掛在半污染區,隔離衣的清潔面向外,掛在污染區,則污染面朝外),掛在衣鉤上。不再穿的隔離衣脫下清潔面向外,卷好投入污染袋中。
十四、膀胱造瘺患者護理
膀胱造瘺內導管的更換最好在醫院內進行。導管外口護理;夏季每日更換敷料,其他季節可視情況增減、換藥前先清潔雙手、皮膚消毒,觀察口外皮膚、分泌物顏色等情況,外口皮膚按一般換藥前消毒準備,外敷油紗,并用消毒紗布圖管周覆蓋。紗布外最好使用脫敏膠布粘貼,或用腹帶。使用一次性尿袋應及時在尿袋下口放尿,尿袋不可高于造口,更換尿袋時應先放尿后換袋。可用別針將尿袋固定在衣、褲上,外出時可將尿袋裝在專用布袋中,放在肥大的褲內或外用肥長外衣遮擋,高度適宜。
十五、骨癌晚期患者的護理
加強對晚期骨癌患者的營養護理,目標是幫助患者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使患者的營養狀態得到改善。護理措施包括: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足夠的營養對機體康復的重要性,強調營養在腫瘤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幫助患者及其家屬盡量選擇適合患者口味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在沒有特別禁忌的情況下,主要以患者的個人喜好為原則;鼓勵患者少食多餐,注意就餐環境;對進食有困難的患者要遵醫囑使用靜脈營養支持療法。
護理效果的評價主要是檢測患者的營養狀況是否改善,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鐵水平是否有明顯的升高,還要考慮患者本人的感受,是否符合患者的飲食習慣,不能勉強,避免增加患者的任何心理的和身體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