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泌尿系統
1.腎性水腫: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球-管失衡”,水腫,急慢性腎炎(疏松組織,如眼瞼及面部)。心源性水腫是低垂部位:脛前、足踝部。
腎病性水腫:長期大量蛋白尿,血漿蛋白過低,水腫,腎病綜合征。
2.腎性高血壓:見于急慢性腎炎、尿毒癥早期。
3.尿量:<400毫升--少尿。<100毫升--無尿。>2500毫升--多尿。>750--夜尿增多。
4.蛋白尿:蛋白持續150毫克/日-蛋白尿。細小泡沫,不易消失,見于腎小球疾病。
5.血尿:高倍視野>3個,鏡下血尿。見于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結石、腫瘤。
6.尿路刺激征: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盡及下腹墜痛。
7.腎區疼痛及腎絞痛:腎絞痛多由于輸尿管結石、血塊移行所致。并向下腹、大腿內側、會陰放射病。
8.護理:⑴限制水、鈉、蛋白質的攝入。給予蛋白質的同時必須保證充足的熱量。⑵尿路刺激征護理:無禁忌的情況下,多飲水,多排尿⑶體溫>39時,物理降溫。
第二節 慢性腎小球腎炎
1.發病的起始因素是免疫介導炎癥。
2.表現:⑴蛋白尿:必有表現,尿蛋白在1-3g/日。⑵血尿⑶水腫:眼瞼水腫⑷高血壓⑸腎功能損害⑹腎衰時出現貧血。
3.輔檢:⑴血液檢查:腎功能不全者內生肌酐清除率下降。⑵腎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確定慢性腎炎的病理類型。
4.治療:⑴低蛋白低磷飲食:0.5-0.8g/kg體重。水腫、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應限制鈉鹽<3g/d。⑵利尿:氫氯噻嗪(低鈉低鉀)、螺內酯與氨苯蝶啶(保甲)⑶降壓:⑷抗血小板藥物
第三節腎病綜合征
1.病因免疫因素。
2.表現⑴大量蛋白尿⑵低蛋白血癥⑶高脂血癥⑷水腫:腎病綜合征最常見的表現。
3.并發癥:⑴感染:常見⑵血栓及栓塞⑶急性腎衰竭⑷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大量蛋白尿—營養不良。
4.輔檢:⑴尿液檢查:尿蛋白定性一般為3+--4+,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測定>3.5g⑵血液檢查:血清蛋白低于30g/l,血清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及極低密度脂蛋白可升高⑶腎功能⑷腎活檢病理
5.治療:⑴嚴重水腫、體腔積液者臥床。⑵飲食:蛋白攝入量為正常入量(1.0g優質蛋白。(除腎病綜合征是優質生物蛋白外,其它腎病都是低蛋白飲食)⑶利尿消腫:⑷抑制免疫與炎癥反應:糖皮質;細胞毒藥物(環磷酰胺是常用的)。
⑸ 并發癥:感染;血栓及栓塞;急性腎衰竭。
1. 飲食(高生物效價優質蛋白;供給充足熱量)
皮膚:適當用支托,預防水腫皮膚摩擦。(腎病綜合征、右心衰、疝氣術后、流行性腮腺炎—陰囊托起。)
第四節 腎盂腎炎:大腸桿菌多見。(急性腎盂腎炎、繼發性腹膜炎、膽囊炎,致病菌都是大腸桿菌)。上行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途徑。
1.尿頻、尿急、尿痛。腰痛、腎區叩擊痛、肋脊角壓痛。
慢性:急性治療不徹底。無菌性菌尿。
2.并發癥:腎周圍炎、腎膿腫、敗血癥。
3.輔檢:⑴尿常規:白細胞管型,對腎盂腎炎有診斷意義。
⑵ 尿細菌定量培養:菌落計數>10 5有意義。
4.治療:急性:⑴休息、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2500毫升。⑵抗菌藥治療:用藥療程一般10-14日,或至癥狀完全消失,尿檢陰性后再用藥3-5日。
慢性:兩類藥物聯合應用。
5.護理:⑴急性發作期第一周臥床休息。多飲水、兩小時拍一次尿。⑵藥物:喹諾酮類(消化反應、皮膚瘙癢)氨基糖苷類(腎臟和位聽神經)⑶清潔中段尿培養標本(最好清晨第一次情節、新鮮中段尿液送檢)⑷健康教育:多飲水、勤排尿是最簡單的預防尿路感染措施。
第五節 慢性腎衰竭
1.表現:⑴消化系統:胃腸道癥狀是最早、最常見的癥狀。⑵心血管系統:高血壓;心力衰竭;尿毒癥性心包炎(少數患者可有心包積液,多與尿毒癥毒素沉著有關);動脈粥樣硬化⑶血液系統:貧血:主要是由于紅細胞生成減少和破壞增加。腎臟還具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功能;出血傾向;白細胞異常⑷呼吸⑸精神⑹腎性骨營養不良⑺皮膚表現:皮膚搔癢,尿素霜的沉積有關。⑻內分泌⑼代謝紊亂。⑽脫水和水腫,是尿毒癥常見的特點;高鉀血癥、低鉀血癥,終末期患者發生高鉀血癥;酸中毒;低鈣血癥與高磷血癥(慢性腎衰時,尿磷排除減少,血磷升高。維護鈣磷乘積,血鈣下降。)
2.腎病少尿期:三高(高鉀、高磷、高鎂)三低(低鈉、低鈣、低氯)。
多尿期:低鈉、低鉀。
4.輔檢:⑴血常規:血紅蛋白在80以下。⑵尿液:蠟樣管型有意義⑶腎功能:肌酐清除率在30ml/min以下,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增高。
5.治療:⑴飲食:低蛋白(20-40g/d),高效價蛋白。每日液體入量應是 前一天出液量+不顯性失水500ml計算。高鉀血癥者應限制鉀高的食物,尿量>1000ml/日,一般無需限鉀;限制含磷食物。⑵高血壓對癥:對腎素依賴性高血壓,應首選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⑶代謝性酸中毒:不嚴重的口服碳酸氫鈉。當二氧化碳結合力<13.5時,酸中毒明顯,應靜脈補堿。⑷貧血:重組紅細胞生成素時治療腎性貧血的特效藥。⑸腎性骨病:骨化三醇。
6.護理:⑴控制入水量<1500ml/d,并給予低鹽(<2g/d)飲食。⑵透析患者應進正常蛋白飲食,蛋白攝入量為1.2g/kg*d,優質蛋白占50%以上。⑶嚴格遵守飲食原則:尤其是蛋白質的合理攝入和水鈉的限制。⑷慢性腎衰的病人,盡量使用前壁、肘部等大靜脈,血液透析者應注意保護好動靜脈瘺管。
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統疾病
1.貧血:⑴皮膚粘膜蒼白時貧血最突出的體征,貧血時一般以觀察甲床、口唇粘膜、眼瞼結膜較為可靠。⑵繼發感染: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減少。(呼吸、皮膚、泌尿)⑶出血:顱內出血先兆時出現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
護理:⑴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少渣飲食。⑵鼻出血護理:不要挖鼻甲,可用石蠟滴鼻,防止出血,干裂。⑶牙齦滲血(腎上腺棉球或明膠海綿出血)出血(1%過氧化氫)不要用牙刷、牙簽清理牙齒,可用棉簽蘸漱口液擦洗牙齒。⑷發熱護理:白細胞<1*10 9/L保護性隔離。(粒細胞1.5*10 9/l停硫脲類)。發熱每日液體入量在3000ml左右為宜。血液病患者不宜用乙醇擦浴,以免造成皮下出血。
2.缺鐵性貧血:
⑴ 病因: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端時鐵的主要吸收部位。慢性失血時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小兒缺鐵性貧血病因是攝入不足,成人是慢性失血。)
⑵ 表現: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頭暈、耳鳴、心悸氣短。營養缺乏;粘膜損害;神經、精神系統異常(少數患者異食癖)
⑶ 輔檢:小細胞低色素貧血;中晚幼紅細胞增生活躍;血液鐵蛋白檢查可準確反應體內儲存鐵情況。
⑷ 治療:病因和原發病的治療是糾正貧血,防止復發的關鍵。
口服補充鐵劑:同服維生素C,100mg/次。胃酸缺乏者服用稀鹽酸。
肌內注射,右旋糖酐鐵,成人50mg深層肌內注射。
⑸ 口服鐵劑護理:飯后服用;使用吸管;禁忌飲茶、牛奶、咖啡;大便黑色。
⑹ 鐵劑治療至血紅蛋白正常后,仍需繼續服用鐵劑3-6個月。
⑺ 鐵劑只能和維生素C和鹽酸同服,其余均不可。
4.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常見的病因是氯霉素。
表現:⑴進行性貧血、出血、反復感染。肝、脾、淋巴結無腫大。⑵急性再障:早期表現出血與感染(皮膚肺部感染多見)。死亡原因為腦出血和嚴重感染。⑶慢性再障:貧血是首發表現。
輔檢:呈正細胞貧血,全血細胞均減少。骨髓象急性型:增生低下或極度低下。
**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和紅細胞降低)再生障礙性貧血(全血細胞減少)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減低)白血病(白細胞升高)
**女性紅細胞(3.5-5.5),血紅蛋白110-150,白細胞(4-10),血小板(100-300)
治療:⑴預防和控制感染⑵止血⑶輸血⑷雄激素:首選治療再障。(丙酸睪酮衍生物,司坦唑)判斷療效指標是網織紅細胞或血紅蛋白升高⑸免疫抑制劑:抗胸腺細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球蛋白是目前治療重型再障的首選藥物。
護理:血紅蛋白<60,以臥床休息為主。
腦出血護理:顱內出血,平臥位,頭偏向一側。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⑴患者體內病理性免疫所產生的抗血小板抗體。血小板壽命縮短,約1-3日。⑵表現:急性型:見于兒童,顱內出血可危及生命。慢性型:青年女性。⑶輔檢: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增多,束臂試驗陽性⑷治療: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首選藥物(潑尼松);輸血(適用于危重出血者、血小板低于20*10 9)⑸護理:血小板>30-40*10 9--適當活動,<30-40*10 9--臥床休息。
血小板<20*10 9---警惕腦出血。首選藥物糖皮質激素(庫欣綜合征)。血小板<50*10 9—勿做強體力活動。
白血病病因:病毒(T淋巴細胞病毒);放射;化學因素(苯、氯霉素);遺傳。
急性白血病:
1.表現:⑴發熱(常見原因是感染,感染是主要原因是成熟粒細胞缺乏,口腔炎最多見。)⑵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減少,顱內出血最為嚴重,常表現為頭痛、嘔吐、瞳孔不等大、癱瘓、昏迷。⑶貧血:常是首發癥狀,原因主要是正常紅細胞生成減少。⑷白血病細胞侵潤不同部位(肝脾及淋巴結;骨骼和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脾及粘膜;眼眶骨膜)
2.輔檢:⑴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多,>100*10 9.⑵骨髓象:是診斷白血病的重要依據。
3.治療:⑴嚴重感染實白血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⑵血小板計數<20*10 9出血嚴重者,應輸入濃縮血小板懸液或新鮮血。⑶糾正貧血⑷預防尿酸腎病:多飲水。⑸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防治:常用藥物甲胺蝶呤。
4.護理:運動休息交替進行,以休息為主。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
化療護理:⑴藥物靜脈速度要慢,在靜脈注射后用生理鹽水沖洗靜脈,若靜脈炎時,用普魯卡因局部封閉,或冷敷。⑵化療期間定期查血常規、骨髓象。
**化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骨髓抑制。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1.表現:⑴慢性期:乏力消瘦多汗、脾大是最突出的體征。慢性期持續1-4年。⑵加速期及急性變期。
2.輔檢:骨髓象:骨髓呈現粒細胞系列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
3.治療:α干擾素對慢性效果較好。服用別嘌醇且每日飲水1500以上。
4.護理:⑴高蛋白、高維生素食品。⑵脾大顯著,左側臥位。⑶藥物護理:定期復查血常規,白消安可以起骨髓抑制。
第七章 內分泌代謝性疾病
一、常見癥狀
1.色素沉著癥:主要是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增加。
2.身體矮小:垂體性侏儒癥:面容幼稚,性幼稚,但是智力無障礙。
3.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癥,智力低下。
二、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1.病因:Graves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特殊類型,女性多見,各年齡均有,以20-40歲多見。⑴遺傳⑵自身免疫:TB淋巴細胞功能缺陷,可合成多種針對自身甲狀腺抗原的抗體—主要原因。⑶應激反應
2.表現:典型的表現:高代謝綜合癥、甲狀腺腫大及突眼。
⑴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綜合癥:①高代謝綜合癥:多汗怕熱②精神神經系統:多語好動③心血管系統:心率快,脈壓增大,房性期前收縮常見。④消化系統:食欲亢進、消瘦、嚴重者呈惡病質。⑤肌肉骨骼系統:肌無力、肌萎縮、行動困難、臨床上呈慢性甲亢性肌病。⑥血液系統⑦生殖系統
⑵甲狀腺腫大:呈彌漫性對稱性腫大。⑶突眼癥⑷甲狀腺皮膚病:脛骨前粘液性水腫,象皮腫。⑸老年性甲亢:淡漠型甲亢。⑹甲狀腺危象:
6.甲狀腺危象:誘因(⑴應激狀態、如手術、感染、放射性碘治療;⑵嚴重軀體疾病:充血性心衰、低血糖癥、敗血癥、腦血管意外;⑶口服過量TH制劑;⑷手術中多度擠壓甲狀腺)
表現:⑴T>39⑵心率>140⑶惡心、畏食、嘔吐、腹瀉、大汗、休克⑷神情焦慮、煩躁、嗜睡、譫妄、昏迷。⑸合并心力衰竭、肺水腫。
輔檢:⑴基礎代謝率(BMR)=脈壓+脈率-111.(禁食12小時,睡眠8小時以上,靜臥,空腹狀態)⑵甲狀腺攝碘率
治療:硫脲類(作用機制是抑制甲狀腺過氧化酶,阻斷甲狀腺激素合成,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丙硫氧嘧啶抑制T3轉變為T4),總療程1年半—2年。不良反應:粒細胞減少及藥疹,定期復查血常規。
放射性碘:利用131 I釋放的β射線破壞甲狀腺腺泡上皮,減少甲狀腺素的合成與釋放。放射性碘可致永久性甲低。
甲狀腺危象的治療:⑴高熱:異丙嗪人工冬眠。禁用阿司匹林,與甲狀腺結合球蛋白結合釋放有力甲狀腺激素,使病情加重。⑵補充足量液體⑶持續低流量給氧⑷抑制已合成甲狀腺激素釋放入血選用碘化鈉或盧戈碘。
護理:⑴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維生素飲食,,纖維素高的食物。⑵突眼者,抬高頭部,低鹽飲食,減輕眼球后軟組織水腫。⑶高熱咽痛者,警惕粒細胞缺乏,定期復查血常規。白細胞<3*10 9,粒細胞<1.5*10 9—出現肝臟損害及藥疹,應停藥。
糖尿病:一、病因:⑴遺傳因素:Ⅱ型。⑵自身免疫:Ⅰ型糖尿病體內存在胰島素抗體。⑶環境因素。
二表現:1.代謝紊亂綜合癥:多尿煩渴多飲,善饑多食;消瘦乏力體重減輕。
2.并發癥:急性并發癥:⑴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誘因(①胰島素、口服降糖藥劑量不足或治療中斷②感染③生理壓力④飲食不當)表現(呼吸深大,庫氏呼吸,爛蘋果味)⑵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⑶感染:可引起全身感染,尤其是皮膚、泌尿系統多見。
慢性并發癥:⑴心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最嚴重而突出的并發癥,血管病變所致的心腦腎等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⑵腎臟病變:是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⑶神經病變⑷眼部病變:眼底⑸糖尿病足。
3.輔檢:⑴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升高是診斷糖尿病的主要依據。⑵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0.5、1、2、3小時分別取血樣。⑶糖化血紅蛋白(GHB)測定可反映血前2-3個月血糖水平。
4.治療:⑴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療措施。休息狀態—83.7-125.5(20-30),輕體力勞動—146.4(30-35),中體力—167.4(35-40),重體力勞動—大于167.4。糖類占總熱量55—602%,以主食為主。脂肪<30%,蛋白質15%⑵運動:一般每日堅持半小時—一小時,餐后一小時可達到很好的降糖效果,最好不要空腹運動,避免血糖低。靶心率=170-年齡。⑶藥物治療:一、口服降糖藥:胰島素促泌劑(主要不良反應是低糖)雙瓜類(最適合超重的2型糖尿病)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降低餐后血糖,與第一口主食同時嚼服)噻唑烷二酮(適合胰島素抵抗明顯的2型糖尿病,水腫是不良反應)二、胰島素:適應癥(1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非酮癥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三、酮癥酸中毒的處理:胰島素治療(小劑量持續靜脈滴注速效胰島素,至尿酮體消失)補液(先快后慢,前4小時給予總量的1/3,前8小時加至總量的1/2,其余1/2在24小時內輸入)補鉀;糾正酸中毒(5%碳酸氫鈉,不用乳酸鈉)
5.護理:⑴足部護理:使用熱水袋水溫不宜超過50攝氏度。(成人熱水袋水溫60-70,昏迷,老人,嬰幼兒、感覺遲鈍、循環不良患者<50。)⑵藥物護理:口服降糖藥(胰島素促泌劑應在飯前半小時口服;雙瓜類進餐時或餐后服用,苯乙雙胍胃腸反應大;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應與第一口飯同時嚼服;噻唑烷二酮即格列酮類,主要不良反應是水腫。)胰島素的不良反應主要是低血糖。
注意事項:胰島素保存在5°的冰箱中(長效及中效可保存3年,普通的3個月)禁止冷凍;混合注射胰島素時,先抽取普通胰島素,再抽中長效胰島素。
第八章 風濕性疾病
第一節 常見癥狀
一、關節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關節及周圍肌肉、軟組織、神經疼痛是主要癥狀。
類風濕關節炎多影響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多為對稱分布;系統性紅斑狼瘡受累關節常是近端指間關節。二、多器官系統損傷(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在肘關節附近出現皮下結節;系統性紅斑狼瘡多數面部有對稱皮疹,部分患者狼瘡性腎炎。)
第二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機體喪失正常免疫耐受性,不能正常識別自身組織,繼而出現自身免疫反應,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免疫因素引起的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腎病綜合征。
SLE病理表現:炎癥及炎癥后病變,以血管炎和血管病變為突出。
臨表:皮膚粘膜損害;關節和肌肉疼痛(大多數關節腫痛是首發癥狀,受累的關節常是近端指間關節、腕、足部、膝、踝關節,呈對稱分布。);臟器損傷(腎臟: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腎功能損傷,約半數患者有狼瘡性腎炎。一旦發展為尿毒癥,則為死亡的長徑原因。)
輔檢:⑴輕中度貧血⑵免疫檢查:抗SM抗體是標志抗體。
治療:糖皮質是首選藥物,常用潑尼松。抗瘧藥:主要治療盤狀狼瘡,常用磷酸氯喹。定期復查眼底。
護理:堅持晨起、睡前、餐后消毒液漱口(細菌:1:5000呋喃西林液。真菌:1-4%碳酸氫鈉。口腔潰瘍:冰硼散。)非甾體抗炎類(飯后服用)飲食(忌食含有補骨脂素的食物:如芹菜、香菜、無花果)
第三節 類風濕關節炎(RA):自身抗體IGM,稱類風濕因子(RF)。滑膜炎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基本的病理改變。
表現:⑴全身癥狀⑵關節表現:晨僵(晨起明顯,稱為晨僵,晨僵的程度和持續時間可作為判斷病情活動度的指標。)關節痛和腫脹(關節痛是最早的關節癥狀,最常出現的部位為腕、掌指關節,多呈對稱性、持續性)⑶關節外表現(類風濕結節是本病較特異的皮膚表現。)
輔檢:⑴類風濕因子(RF)在80%患者中呈陽性,其滴度與本病活動性和嚴重性成正比。⑵關節X線:手指和腕關節的X線最有價值。
護理:病情緩解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每日清晨起床時進行15分鐘的溫水浴或永熱水泡手。
急性中毒患者的處理
口服中毒:1.催吐:昏迷、驚厥、口服腐蝕劑不應催吐。神志清醒、能合作的,可行催吐。2.洗胃:服毒后6小時有效。200-300毫升/次,不宜過多。**敵百蟲(美曲磷脂)禁忌使用堿性溶液,一方氧化成毒性更強的敵敵畏。3.導瀉 :硫酸鈉、硫酸鎂。特殊解毒劑:1.金屬解毒藥:鉛(依地酸二鈉鈣)弟、鉛、汞、砷、銅(二流丙醇)2.高鐵血紅蛋白血癥:亞甲藍。3.有機磷農藥中毒:阿托品、碘解磷定。4.氰化物:亞硝酸鹽—硫代硫酸鈉。一般療法:1.吞腐蝕性藥物后:牛奶、蛋清、米湯、植物油。2.溶劑:液狀石蠟(汽油、煤油等有機溶劑時)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
中度機制:乙酰膽堿+有機磷農藥---磷酸化膽堿酯酶,乙酰膽堿酯酶失活,在體內蓄積,引起膽堿能神經先興奮后抑制。
表現:1.毒睪堿樣癥狀:最早出現,主要是副交感神經末梢興奮所致(頭暈、頭痛、多汗、流涎、瞳孔縮小)2.煙堿樣癥狀:主要是橫紋肌運動神經多度興奮,表現為肌纖維顫動(眼瞼、面、舌肌開始,逐漸到四肢全身,肌肉抽搐。)
急性中度后24-96小時突然死亡,稱“中間綜合征”。
輔檢:全血膽堿酯酶活力測定:是診斷有機磷殺蟲藥中毒、判斷中毒程度、療效及預后估計的主要指標。
治療:1.迅速清除毒物:可用清水、2%碳酸氫鈉(美曲磷脂禁用)、1:5000高錳酸鉀(多硫磷禁用)進行洗胃。2.解毒藥物使用:抗膽堿(阿托品)阿托品化(瞳孔擴大、顏面潮紅、口干、皮膚干燥、肺部濕羅音減少或消失、心率加快。)
膽堿酯酶復活劑(碘解磷定、氯解磷定、雙復磷)
有機磷中毒的主要死因是呼吸衰竭。
護理:中間綜合征:神志清醒后又出現心慌,胸悶,乏力,氣短,食欲缺乏,唾液明顯增多(多發生在24-96小時)1.高流量,鼻導管吸氧。2.藥物:阿托品小壺靜脈給藥,禁用抑制呼吸中樞藥物,如嗎啡,巴比妥類。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血紅蛋白 + 一氧化碳—碳氧血紅蛋白,在體內蓄積。
一氧化碳中毒時,腦心對缺氧最敏感。
表現:1.嘴唇櫻桃紅色2.遲發型腦病 :重度中毒經過搶救后,2-60日就“假愈期”。
輔檢:血液碳氧血紅蛋白測試。
治療:1.立即將患者移到空氣清新處。2.糾正缺氧:8-10,>60%高壓氧治療。3.降溫:冰袋,冰帽,地西泮。4.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蘇醒后,應觀察2周。
中暑:人體散熱方式(輻射、蒸發、對流、傳導)
表現:1.熱衰竭(中暑衰竭)最常見。多由于大量出汗導致失水鈉,血容量不足—-周圍循環衰竭。頭痛、頭暈、口渴。2.熱痙攣:血液中鈉、氯濃度降低引起肌肉痙攣。腓腸肌多見。3.日射病:腦組織充血水腫,劇烈頭痛、頭暈、眼花耳鳴、嘔吐、煩躁不安。
4.熱射病(高熱)出汗減少,汗閉,體內熱蓄積。頭痛頭暈、全身乏力、多汗。>40°。
**熱衰竭(周圍循環衰竭)熱痙攣(肌肉痙攣)日射(頭部暴曬)熱射病(高熱)
治療:熱衰竭(糾正血容量不足,靜脈補充生理鹽水、葡萄糖、氯化鉀)熱痙攣(含鹽飲料)日射病(頭部冰袋)熱射病(肛溫降至38暫停降溫。藥物治療氯丙嗪。抽搐用地西泮)
護理:高溫作業工人,夏季田間農民,每天補充含鹽0.3%飲料。
第十章 神經系統
(一)頭痛:1.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偏頭痛、顱內壓增高。
2.出現腦疝先兆時,快速滴入20%甘露醇。**缺血缺氧性腦病,出現腦水腫時,選用呋塞米。3.腦梗死患者禁用冷敷及冰袋,以免影響腦部供血。腦出血用頭部降溫,減輕腦水腫。4.顱內壓增高者,便秘者禁止灌腸。
(二)感覺障礙: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內囊病變+對側偏癱和對側同向偏盲-三偏征。
護理:對感覺障礙的不用熱水袋,洗澡注意水溫。**不宜用熱水袋的情況:休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放于腹部)、感覺障礙、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性神經根炎。
(三)癱瘓:1.內囊病變:上下肢癱瘓---偏癱。2.一側腦干病變:一側腦神經元癱瘓及對側上下肢運動神經元癱瘓---交叉癱。3.脊髓橫貫性損傷:雙下肢-截癱。頸段脊髓橫貫性損傷,雙側上下肢均癱瘓 –四肢癱。
護理:1.患側肢體應放置功能位置。2.留置導尿管,4小時/一次開放。3.急性期后(約1周左右):患側肢體被動運動及按摩。鼓勵患者做自主運動。
(四)昏迷:1.淺昏迷:對聲光刺激毫無反應,但強烈刺激時,患者可有痛苦表情。
2.深昏迷:對各種刺激均無反應,各種反射消失。
3.鼾聲+一側面肌癱瘓---提示腦出血。顱內壓增高—呼吸減慢。
4.上運動神經元癱瘓者,均有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
5.頸項強直:腦膜炎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常見。
6.瞳孔:腦疝—瞳孔不等大,對光反應消失。癲癇發作—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雙眼向病灶側凝視—腦出血。
**禁止灌腸:心肌梗塞、顱內壓增高、產婦宮口開大75px、直腸肛管疾病術后。
護理:1.平臥位,肩下墊高并使頸部伸展,頭偏向一側。2.便秘者3天使用開塞露或緩瀉劑,保持大便通暢,防止顱內壓增高。3.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
急性腦血管疾病
病因:出血:1.腦出血:內囊出血最常見。高血壓所致的腦出血最常見。2.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是,先天性腦動脈瘤。缺血:1.短暫性腦缺血:小中風,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2.腦血栓3.腦栓塞
表現:1.出血性:腦出血,以內囊出血多見。出現(三偏征)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對側同向偏盲。蛛網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劇,活動時突然出現,表現(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腦膜刺激征陽性)
2.缺血性:腦血栓常在睡眠或者安靜休息時出現,晨起時發現半身肢體癱瘓,由于(血液過低、血流減慢、血粘度增加)血栓形成而發病。
輔檢:1.CT檢查診斷急性腦血管病(除蛛網膜外)首選。2.腦脊液:腦出血時均勻血性,腦缺血正常。3.病理反射:內囊—巴彬斯基征。蛛網膜—腦膜刺激征。
治療:1.出血:降顱內壓首選藥,甘露醇。2.缺血性:六小時內可溶栓。
護理:1.腦出血患者,絕對臥床,發病24-48小時內避免搬動患者,側臥,頭部稍抬高。蛛網膜下腔出血,絕對臥床4周。2.血栓患者,平臥位,使血流向頭部,頭部禁止使用冰袋、冷敷,以免血管收縮。3.飲食:發病24小時內禁食,24小時后可用鼻飼,不超多30°C,進食時,患者坐位、高側臥位(健側在下),食物送至口腔,健側近舌根處。
癲癇:表現:1.簡單的部分性發作:發作的一側肢體、局部肌肉的感覺障礙或節律性抽搐。2.復雜的部分性發作:吸允、咀嚼、舔唇、流涎、摸索。3.精神運動性興奮:無理取鬧、唱歌、脫衣裸奔,事后不能回憶。4.單純失神發作:突然發生和突然停止的意識障礙。5.強直陣攣性發作:(大發作)以意識喪失和全身抽搐為特征,若發作間歇任有意識障礙---癲癇赤血狀態。
輔檢:首選腦電圖。
治療:1.完全控制發作后,再持續服藥3-5年。2.癲癇持續狀態:給氧,首選地西泮10-20靜脈注射,注射速度<2毫克/分,以免抑制呼吸,同時靜脈滴苯妥英鈉。
護理:1.發作時,就地平臥,解開領口,頭下墊軟墊;移走身邊危險物體。抽出時,床邊加檔,用牙墊或厚紗布包裹壓舌板墊于患者上下磨牙間,防止咬傷舌頭;抽搐肢體不可用力按壓。**癲癇大發作時,首要的處理是,解開衣領,放低頭部。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病。
表現:青少年多見,急性發作,5-10天達高峰。首發癥狀是雙下肢無力,然后向上肢發展。1.運動障礙:下肢無力,近端為主,行走困難,四肢遠端不同程度肌肉癱瘓。2.感覺障礙:手套襪套。3.自主神經障礙:是病情嚴重的標志。(血壓升高、出汗多、尿潴留、心律失常)
輔檢:腦脊液無色透明,典型的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治療:激素治療:5葡萄糖500毫升+地塞米松10-15毫克,靜脈滴入。
護理:1.早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非常關鍵。2.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3.禁用熱水袋。4.進行被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