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護理理論與技術新進展學習后感
2009年7月參加了為期三天的臨床心理護理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的培訓班,感觸頗深。如何應用臨床心理護理的理論和技術為病人更好地實施心理護理,幫助患者獲得最適宜的身心狀態,是我們要學習的目的所在,也是臨床心理護理的目標所在。
通過劉曉虹教授及其弟子生動的講課,讓我們了解了臨床心理護理的理論框架,心理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模式——整體護理的核心概念。沒有心理護理的護理是缺憾的護理!心理護理只有與其他護理方法緊密地聯系,更深入地依存、滲透、融會貫通于護理全過程,才能突顯其影響患者心態的獨特功能和良好效用。心理護理聽起來有點虛幻,但心理護理的實施是有原理可依據、有規律可遵循的,從劉曉虹教授的臨床心理評估到陳瑤老師的心理評估常用工具的操練,使我們充分了解到臨床心理評估與所有護理評估一樣,是整個護理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對促進患者身心康復、和諧護患關系、提高整體護理質量等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中美臨床心理護理模式的比較與思考,注意到我國臨床心理護理的現狀,引出了我國開展臨床心理護理的思考,如何看待“權威與突破、借鑒與模仿、照搬與創建、國際化與國情化”的關系?需要我們把握好彼此間的尺度,加快探索和嘗試。
為病人開展心理護理,首先是要關注自身的心理問題,在社會高速發展、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當今,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卻越來越少,職業人群的身心健康問題亦日益突出,以人為工作對象的人類健康維護使者(醫護人員)更是面臨嚴峻的挑戰。護士的身心健康維護不僅僅關乎從業人員自身,每個從事護士職業的個體都應該對此有更深入的思考。長期以來,職業倦怠始終困擾著從事護士職業的人,但凡談及護士職業壓力源,人們很容易聚焦其職業風險、世俗偏見等外在壓力,倘若換一個視角,更多地著眼于護士職業倦怠的“內在影響因素”,開發自身潛能,或許對減輕護士們的職業倦怠、增進護士人群的身心健康更為有益。內在影響因素主要歸納為職業心態、認知評價、人際適應三方面,縱橫職業比較、優化職業心態;維護職業自尊、積極認知評價;開發自身潛能、拓展應對策略。正如羅丹說的,“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就是幸福的所在。”每個人都可通過改變理念而改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因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作為一名產科病房的護理工作者,如何為孕產婦、嬰幼兒開展心理護理呢?這樣一組特殊人群,她們的心理需求有哪些方面?這將是我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用心去體會和感悟的,處于人生特殊階段的她們,更需要我們用心去揣摩她們的心理狀態、去了解她們的心理需求,以便能提供并滿足更高層次的服務需求。在迎接新生命的那一刻,她們有痛苦的微笑、有滿心的焦慮、更有無限的期待和感慨......一位住院患者的良好心境源于其對醫護人員及其他醫院員工所提供優質服務的高度評價;反之亦然。像劉曉紅教授主編的護理心理學上有這樣的一個經典案例,里面有一段對護士的描述:她們腳步輕盈,慢聲細語,臉上總是掛滿了微笑;當她們給患者打針時,總是先抱歉地說“有點痛”,可總在患者尚未感到疼痛時就打完了……小小的針尖,服服貼貼地進入血管,又被穩穩當當地固定好。她們技術掌握普遍優秀。為減少患者的痛苦,她們不知付出多少努力。很真切樸實的一段話語,卻字字透露出患者對護士無比的信任和那種讓人羨慕的護患關系。剛入院時親切的自我介紹、細致入微的入院宣教將一下子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溫暖鼓勵的話語、熟練輕柔的操作都將在每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留下美好的記憶,在每一個生命的開端送去母愛般的呵護。
讓我們重視心理護理,用心去感悟,用心去護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