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看待“輸液”。
“輸液”在醫學術語中叫做“靜脈點滴”或叫“靜脈輸液”。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屬十分信賴“輸液”,不管病情輕重或有沒有必要,一開口就說“吊兩瓶水(輸液)就可以了”。這種“不打吊水病難好,輸液一掛病就跑”的輸液萬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輸液”固然有它的許多優點,如藥效起效快,某些對皮下、肌 肉組織刺激性較強的藥物亦可采用靜脈用藥;可將藥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但是“輸液”有時也有意想不到的煩麻:
(1)易引起感染。如果注射器、針和注射部位的皮膚消毒不嚴,有可能引起針眼處紅腫、化膿,嚴重的還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癥、敗血癥等。
(2)易引起不良反應。“輸液”的毒性反應及過敏反應發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如輸液反應、胃腸道反應、空氣栓塞、暈針等,有些可以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威脅生命。
(3)易染上傳染病。輸液最易通過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區一次性輸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況下)而傳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時費錢。
因此,治療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輸液,必須依據病情來決定,盡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二.為什么有的輸液瓶上要裹上黑布?
醫院有時可以看到輸液瓶上包了一層黑布,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簡單: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促使某些藥物的氧化、分解和變色,如腎上腺素經日光照射后易氧化變成紅色、棕色,產生有毒物質;當你遇見“輸液”瓶裹有黑布的靜滴液時,請你不要認為這是“多此一舉”,隨意將其掀開,以免達不到治療效果和發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應。
三.輸液時的注意事項。
1.輸液以什么樣的速度最合適?輸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講究的。每分鐘以多少滴最為合適呢?這個問題是靈活和復雜兼而有之。一般情況下,成人以5O滴/分鐘左右,兒童在20滴~4O滴之間,但在下列特殊情況下,要視病情、體質等靈活調整:
(1)老年人和兒童,心腎功能較差或不太完善者,以慢速滴注為宜,一般在2O滴~30滴之間較妥。否則會在短期內輸入大量液體而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力衰竭或因腎排出受阻而全身浮腫。
(2)對患有心肺疾病和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盡量不要輸液,以免加重上述器官的負擔。若非用不可時,宜嚴格控制入液量和滴速,入液量一般控制在25O毫升~50O毫升,滴速控制在15滴/分鐘以內。
(3)因腹瀉、嘔吐、出血、燒傷等嚴重脫水或休克的患者,入液量要大,有時可達400O毫升~6500毫升/24小時,滴入速度要快(6O滴~1OO滴/分鐘),甚至更快,必要時可多通道輸液,以盡快增加血溶量而促使病情好轉。快速而大量輸液中要嚴密觀察病情,以防循環負荷過重及腦、肺水腫。
(4)不同的藥物,滴入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比如高滲溶液(5%糖鹽水,脈通,低、中分子右旋糖酐等),由于滲透壓高,會在短時間內使血容量驟增,如果速度過快,常可以導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腫;又如含鉀的藥物,配制的濃度要低,輸液的速度不要過快,以免產生高血鉀而發生危險。上述兩類藥物的滴速一般要控制在15滴~2O滴/分鐘。此外對于血管活性藥物升血壓時,應注意血壓升降情況隨時調整滴速。而在治療顱內高壓時,靜滴的速度要快、最好是靜脈推注,要求在15分鐘~30分鐘內注完250毫升20%甘露醇,太慢則起不到降顱壓的作用。
輸液過程中,病人或病人家屬不要認為輸液快幾滴慢幾滴無所謂,或因躺著著急,而任意扭快滴速,這樣的作法是不對的。最適宜的滴速是醫生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而定的,因此千萬不要隨便加快或減慢滴速,以防意外發生。
四.防止輸液引起的靜脈炎。
由于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紅霉素、四環素等),或在輸液過程中因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壁化學炎性反應或局部靜脈感染,并因此產生沿靜脈走向的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現象,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這叫做靜脈炎。出現靜脈炎應如何處理呢?
(l)抬高患肢,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鎂濕熱敷。方法是將上述藥物把紗布或毛巾浸濕,蓋在靜脈炎出現的部位,然后蓋上塑料布,再用多層溫濕毛巾(約6O℃左右)保溫。每隔5分鐘將內層和外層都更換一次,每次20分鐘~30分鐘,一日2次。
(2)中藥如意金黃散外敷。將如意金黃散撒在多層紗布上,然后敷在靜脈炎處,外層用塑料布裹住再貼上膠布,每天兩次換藥。敷后患者有清涼、舒適感,起到止痛、消炎作用,效果很好。如合并感染,可應用抗生素治療。
(3)必要時可用超短波治療。只要按照上述方法處理,靜脈炎很快就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