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見習心得
9月18日,我們這一組開始了在呼吸科的學習,經過前兩周的見習,我所知道的護理已不再是打針、輸液、發藥等看似膚淺的操作,它有著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理論體系作為支撐,有著對護理人員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嚴格要求。
呼吸科特征之一是英語交班,如此耳濡目染,獲取的不僅僅是專科知識、不同病人的病癥和英語知識,更加警示著身為學生的我們:我們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學好英語,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適應當今社會不斷進步的醫學科學的發展和要求。
在呼吸科見習的七天中,我曾戴上無菌手套和口罩參加到晨間護理的隊伍中。盡管在家也是自己整理床鋪,但一般是比較隨意地理理,可在病房里“為了使病人感覺舒適,避免床單皺折磨損病人的皮膚,必須將床單鋪平,被子呈‘S’形折疊,“隨意”是不能的。不止如此,物品放置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床旁柜上不允許放置開水瓶、玻璃杯等易碎物品(以防對意識不清的病人造成危險);凳子、病床、床旁柜都呈“三點一線式”排放;垃圾桶必須放在床旁患者手能觸及的位置……同時對病人病情的觀察、健康宣教以及滿足病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晨間護理中必要的內容。
在張老師的解說下對用于檢測生命體征的電子監護儀的識別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由上至下ECG--心電圖, SpO2--血氧飽和度, Resp-呼吸頻率, NIBP-電子血壓)。對呼吸科的常見病癥(支氣管炎/肺心病/COPD/重癥肺炎/支氣管哮喘/肺癌/咯血/TB)、霧化泵的使用原理、三級醫生查房制度、分級護理制度、病人的權利、護士的角色定位(照顧者、協作者、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研究者)等也有了概括性的認識。其次也近距離目睹了胸腔穿刺、纖支鏡、胃鏡、胸腔閉式引流的全過程。
鑒于我個人性格比較內向,為了強化自己的溝通能力,借著學習之余,我開始試著與病人溝通,可似乎不太有效,大多都以尷尬的靜默收場,于是我又試著與比較善談、為人和藹的肖婆婆閑聊,不知不覺就和肖婆婆熟悉了,很感謝她在無意間教會我怎樣與陌生人的交流。
如今一個月的見習結束了,然而因走近臨床而激活的學習氛圍卻留下了,是它指引我清楚地看到了未來將要走的路,為了讓那條路不那么坎坷,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便是我們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