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為了紀念現代護理學科的創始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于1912年設立。今年是這個節日誕生的第101年,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護士服也經歷了多次變遷。
護士服起源于修女服
護士服裝的演變源于公元九世紀,那時,已有“修女應穿統一服裝,且應有面罩”(后改為帽子)之規定。現今護士帽乃由此演變而來,它象征“謙虛服務人類”。公元330年時西方的醫院主要由教會開辦,護士工作主要由修女執行,固有“修道派護理”之稱。當時的護理被視為宗教活動之一,修道士們并未受過正式的護士訓練,僅憑個人經驗和奉獻精神。
當時從事護理工作的除了修女外,多為王公貴族婦女,她們大多具有豐富的學識、高尚的品格及熱忱的服務態度。因此,當時護理地位極高,也被稱為護理的“黃金時代”。
在11世紀到13世紀十字軍東征期間,男性更多地投入到護理工作中來,主要工作是照護傷兵。此時出現一批著名的男性照護團體,如圣約翰騎士團、條頓武士團、圣拉薩魯斯騎士團等。到14世紀,由于文藝復興的影響,一般人認為,只要富有愛心與熱心服務的精神就能勝任護理工作而無需接受正式教育,因而阻礙了護理教育的發展,導致護理質量明顯下降。
到16世紀初,受宗教改革的影響,新教興起,修道院及教會醫院面臨瓦解的命運,從事護理工作的修道士和修女有的被殺,有的被迫逃離,修道院的護理工作無人管理,而新醫院尚未成立,護理工作處于停頓狀態。
其后,隨著教會醫院陸續關閉,許多公立、私立醫院成立,這些醫院在社會上低薪招募護士,招來的護士主要是缺乏訓練的婦女,大部分為生活而工作,更有甚者,護士中還有妓女、酒鬼、罪犯。許多病人因為害怕受虐待,寧可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去醫院接受護理,醫院護理逐漸陷入低谷,這200年被稱為護理史上的“黑暗時期”。
南丁格爾首創專用護士服
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應該說是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她被公認為是護理事業的創始人。
起初,南丁格爾在照顧戰爭中的傷員時,也只不過在腰上多系了一條圍裙。1860年,南丁格爾用政府獎勵的公眾捐款,在英國的圣多馬醫院辦起世界上第一所正規護士學校南丁格爾護士學校,隨后又開創了助產士及濟貧院護士的培訓工作。
當時護士學校只招收女性,南丁格爾首創了統一、專用的護士服裝,以“清潔、整齊并利于清洗為原則”。早期的護士服不僅要衛生,還要體現出護士的端莊,因此全身上下都裹得嚴嚴實實,除了手和臉,什么都沒露出來。這種制服還有個傻乎乎的名字“發燒防護服”。
南丁格爾畢生培養護士1000多人,英國人把她看作是英國的驕傲,為她在倫敦街頭豎立了銅像,并把她的大半身像印在10英鎊紙幣的背面。為了表彰她在護理方面的特殊貢獻,1912年,國際護士理事會將南丁格爾的誕辰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
南丁格爾時期傳統的護士服為白帽、白衣、白鞋,此后世界各地的護士學校均效仿之。美國許多護士學校的服裝各具特色,樣式不一,且要求在政府注冊,彼此不準仿制,并規定不許穿著護士服上街或外出等,相對而言,歐洲的限制就要寬松很多。
護士服初入中國水土不服
1888年,美國的約翰遜女士在福州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護士學校,護士服隨之傳入我國。然而,由于我國傳統社會對白色有所忌諱,特別是白色的帽子,在很多地方,頭上戴白為喪服,因此對護士服和護士帽的顏色異議頗多,護士服的傳入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境遇。
1914年6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國護士協會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護士”一詞由第一位出國接受護士培訓的中國護士Elsie MawfungChung提出,并得到一致采用。“護”的意思是滋養或照顧,“士”是學者的意思,護士即一個知道如何去滋養和照顧別人的人。
到了20世紀20年代后,陳規陋習逐漸破除,護士帽被賦予高尚的意義,寓意健康和幸福,只有正式護士才有資格戴護士帽,才有資格為病人提供護理服務。
然而,就當時而言,因各地氣候、習俗不一,護士服并未一致。而且當時男護士的白色著裝與茶館、旅館、飯莊的長衫類似,常被病人誤會。
1928年,第九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上,畢業于北平協和高級護士學校的林斯馨女士提出統一全國護士服裝的建議,得到了與會者的重視與響應,并成立研究委員會,專題研究護士服裝的樣式,并將新設計的樣式刊登在護士季報上,要求為全國護士統一制作。1948年,中國護士協會規定,護士必須穿白色服裝及戴白帽,護士學校的學生護士穿著藍白兩色。
統一的白色著裝讓護士職業更加神圣,每逢“國際護士節”,各地的紀念活動莊嚴肅穆,使人們深切感受到護士形象的美好與護士職業的崇高、圣潔。
你知道嗎
穿衣戴帽有講究
護士服屬于工作服的一種,具有實用、防護、統一制式等特點,分為護士帽、服裝、鞋。其中,護士帽分為燕尾帽和圓筒帽兩種。
無論穿著什么樣式的護士服,女護士一般戴燕尾帽,男護士不用戴,在必要時(手術室及特殊無菌技術操作時),無論男女護士都戴圓筒帽,這是一次性的。燕尾帽來源于修女帽,一般和衣服同色。護士長的燕尾帽上有藍條,條越多級別越高,1條是病區護士長,2條是總護士長,3條是護理部主任。
普通的護士服適用于普通門診、病房和社區服務,它的款式有護士裙服、中長外衣式及上下衣褲的套服式。女護士以選用護士裙服為主,男護士可選用中長外衣式或上下衣褲的套服式。在手術室工作時,護士要穿著手術服,包括手術內衣內褲和手術外衣,戴圓筒帽和口罩。手術服必須是無菌的,能防止交叉感染。
在護理傳染病患者時,護士應著隔離服;在預防特殊傳染疾病時,要穿著防護服,也被稱為特殊隔離服,防止空氣傳播和接觸性感染,在接送、觀察、治療和護理患者中使用。這種服裝為衣帽連體式,由特殊材料制作,它不透空氣,可防水,能阻止任何病毒通過。
在護士鞋方面,各醫院往往都有統一的要求,不同季節選擇不同的護士鞋,顏色與護士服相一致。為了不影響患者休息,護士鞋為軟底、坡跟,而且鞋跟不釘釘,防止走路發出聲響。此外,在穿著護士服時,還有很多具體要求,如襪子要穿淺色的,不能化妝、戴首飾等。
五花八門
色彩多樣有助病人減壓
護理工作更多是從病人的角度考慮,護士服也應該是有利于為病人減輕壓力的。我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護士服裝還比較單一、古板,整個醫院都是白色一種單調的顏色。進入90年代,受國外的影響及現代私立醫院的大量出現,彩色護士服開始不斷涌現,出現了各種款式、顏色的護士服,各色樣式的護士服裝點著美麗的護士。
我國的護士服一般有粉色、綠色、白色三種,也有一些碎花的。產科和兒科的護士一般穿粉紅色,這是一種柔和的,象征溫暖、和諧的顏色。考慮到兒童對白色容易產生恐懼,粉紅色的視覺效果要好很多,可以減輕孩子看病時的恐懼心理。白色是純潔的象征,一般門診和病房里都是穿白色的護士服。在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和手術室,護士一般穿淺綠色的護士服,這樣的色調可以減輕危重病人的恐懼心理,也代表著生命力強盛不衰。
在世界各國,各種顏色、樣式的護士服層出不窮,美國的護士服相對較為隨性,夏天有深綠色類似T恤的護士服;在日本有統一的碎花樣式的;尤其比較特別的是印度的護士服,加入了傳統服裝紗麗的成分,顯得別具民族特色。不過縱觀各國的護士服,仍是以傳統的白色為主。
新聞鏈接
北京市屬醫院護士服將統一
今年5月底,北京市屬醫院將全部更換統一的護士服。新的護士服色彩更加豐富,其中門診護士著白衣,急診和ICU護士服為藍色,兒科護士服是果綠色,產科護士服為水晶粉色。同時,設計人員考慮到不同科室特點,對衣服的領型、腰線、袖口、貼兜、功能開口和LOGO識別等進行了專門設計。
此外,新的護士服更加人性化,除普通護士服外,還特別設計制作了便于孕期操作與保護的孕期護士服。新的男女護士鞋具備輕便、防滑、舒適、透氣特性,可以緩解護士勞動強度。特別制作的醫用防護鞋,除按照人體功能學設計外,還考慮到降低職業暴露,避免在手術中因銳器墜落造成職業傷害。
時代先驅
“提燈女神”
南丁格爾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被公認為是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南丁格爾出生在一個富有的英國名門之家,但她經常照看附近村莊的病殘人,解除他們的痛苦,從小就立志將來成為一個為病人帶來幸福的人。當她提出要當護士時,她的父母強烈反對,因為在那個時代,整個社會普遍認為護理是一些無知、粗魯、酗酒、沒有受過訓練的女人所做的工作。但是南丁格爾不顧父母反對,毅然選擇了護士職業。
1844年,南丁格爾從英國出發,到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醫院進行考察,期間在德國接受短期醫護培訓。1853年受聘倫敦患病婦女護理會。1854年,英國、法國、土耳其和俄國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戰場上,英國戰士的死亡率高達42%,南丁格爾主動請愿,率領38名護士抵達前線,在戰地醫院服務。
南丁格爾竭盡全力排除各種困難,為傷員解決必需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對他們進行認真的護理。僅僅半年左右的時間傷病員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
每個夜晚,她都手執風燈巡視,士兵們親吻她的身影表示敬意,親切地稱她為“提燈女士”。戰爭結束后,南丁格爾回到英國,被人們推崇為民族英雄,后被稱為“克里米亞的天使”,又稱“提燈女神”。